使用者:ZackTseng/Draft/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

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湖北省黃石市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890年—1949年
編號6-996
認定時間2006年

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位於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是中國早期工業遺址

晚清時期,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現存高爐棧橋、冶煉鐵爐、瞭望塔和卸礦機各一座,及四棟住宅[1]。2006年,中國國務院將之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歷史沿革

編輯

漢冶萍的成立

編輯
 
漢陽鐵廠遺址

1877年7月23日,英國礦師郭師敦(A. W. Crookston)前往大冶縣黃石港(位於今黃石市黃石港區)勘察鐵山,確認此地鐵礦石含鐵量達62%,且鐵礦儲量極高,故編成籌建煉鐵成本報告,建議建設一座1.2萬噸級高爐。報告同時提到,建成後,每年可盈利10萬兩白銀。1879年5月27日,盛宣懷將建設鐵廠的方案報給李鴻章,得到批覆「官方無餘款可撥」,故建廠計劃未能實現。但是這次的鐵礦勘探對湖北近代冶金工業的影響深遠。[2]

1889年,張之洞由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督粵期間,他發現鋼鐵產品由外洋大量流入,白銀卻因此流出,便主張開辦鐵廠,於是,張之洞由多方購買來建廠所需設備,擬於廣州珠江南岸的鳳凰崗。同年12月5日,接任兩廣總督的李瀚章建議將鐵廠移至直隸(今河北)或湖北,在張之洞同意、清廷批准後,鐵廠被准移至湖北[2][3]戶部撥款200萬兩庫平銀作建廠經費。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中華民國成立,於晚清成立的漢陽鐵廠因此停產,1912年恢復生產活動。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的部分設備被拆遷運往四川重慶大渡口(今重慶市大渡口區),另建大渡口鋼鐵廠。

注釋

編輯
  1. ^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礦冶文化網——湖北師範大學礦冶文化研究中心網站. 2010-02-12 [2016-08-19] (簡體中文). 
  2. ^ 2.0 2.1 湖北省志·工业.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 468–469. ISBN 9787216016490 (中文). 
  3. ^ 荆楚百件大事.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80–181. ISBN 978753514961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