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1949年5月由中原軍區下屬的陝南軍區組建。[1]

歷史 編輯

1945年12月在山西洪洞縣組建晉冀魯豫軍區第八縱隊第24旅。旅直由太岳軍區第三軍分區抽調組建,該軍區前身為山西新軍第212旅。因原定陳賡謝富治的第四縱隊赴東北計劃未實行,第八縱隊機關始終未成立。1946年1月,第八縱隊番號取消,第24旅改稱太岳軍區獨立旅。1947年5月,又改稱第12旅,隸屬於太岳軍區。旅長劉金軒,政委李耀,副旅長兼參謀長符先輝,副政委張明。

1947月8月,第12旅隨陳謝兵團渡黃河南下。9月上旬靈陝戰役後,主力揮師東進,第12旅與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第17師西進開闢陝南根據地,牽制分散胡宗南部兵力。1947年11月第12旅兼豫陝鄂軍區第四軍分區。1948年6月劃歸新成立的陝南軍區(司令員劉金軒),旅長薛克忠,政委譚友夫,轄第34團、第35團、鄖白獨立團。第36團由軍區直屬。參加襄樊戰役,自身傷亡1100餘人,殲敵6900人。參加淮海戰役,自身傷亡2000餘人,其中犧牲1000餘人,殲敵2716人,34團與17師51團、35團與鄖白獨立團臨時合併為各1個團。

1949年5月陝南軍區組建第19軍。轄:

  • 第55師:師長符先輝,政委張明
    • 第163團:1937年12月山西新軍決死二縱隊六總隊。1939年改編為獨二旅第29團。1940年2月北上晉西北邊區改編為決死二縱隊六團。1940年11月為晉西北八分區6團。1942年冬改稱六支隊。1945年4月為豫西軍區二分區特務團。1945年9月改為豫西軍區二分區特務一團。後為八縱24旅70團、太岳獨立旅70團,12旅34團。為軍、師第一主力團,號稱「老六團」。
    • 第164團:1938年12月夏縣平陸芮城垣曲4縣人民抗日武裝自衛總隊合編為山西新軍政治保衛第三支隊。1939年7月改編為213旅59團。1940年春開赴太岳區與26團、洪原游擊隊合編為決死一縱隊59團。1945年9月,59團為主,合併陝洛獨立團、宜澠獨立團,改編為豫西軍區二分區特務二團。後為八縱隊24旅71團、太岳獨立旅71團、12旅35團。
    • 第165團:原楊虎城陝軍第三十八軍第17師51旅102團。1945年7月,第38軍17師起義投奔八路軍。1946年9月改編為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第17師第51團。1949年5月調入第55師為第165團。1953年5月改編為第55師炮兵第306團。
  • 第57師:原楊虎城陝軍第三十八軍第17師。1945年7月,第38軍17師起義投奔八路軍。1946年9月改編為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第17師。1949年5月改編為第57師。1952年6月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
    • 第169團:1938年9月稷山支隊和安邑支隊合編為山西新軍教導第三總隊。1938年12月,以三總隊為基礎,把晉西南三角地區各縣抗日武裝整編為山西新軍政治保衛第一支隊。1939年7月,改編為212旅,轄54、55、56團。1940年春轉移到太岳區。1942年5月,212旅併入太岳四分區,所屬3個團合編為第54團。後為八縱24旅72團(團長符先輝、政委張文彬)、太岳獨立旅72團,12旅36團。1949年5月調入新建第57師為第169團。1952年6月調第55師。1953年5月改為165團。
    • 第170團
    • 第171團

1962年11月,第55師參加了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殲滅西山口和申隔宗地區印軍920人,自身傷亡261人。毛澤東接見第55師政委徐肇基時評價該師「走得快、打的好」。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朱曉明:「二野雄師之——『陝南偏師』傳奇」,《黨史博採》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