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國公約》(英語:Nine-Power Treaty;日語:九カ国条約) 是1922年一項根據門戶開放政策確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公約。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由於宗藩體系的瓦解,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已經成為過去。

美國國務卿約翰·海伊是「門戶開放」政策背後的推動力

華盛頓會議的所有參會國家美國比利時英國中國法國意大利日本荷蘭葡萄牙於1922年2月6日簽署了該條約。 [1]

門戶開放政策 編輯

美國國務卿約翰·海伊於1899年9月至11月發出了有關門戶開放政策的「公開信」,[2]隨後於1900年7月發佈了外交函,請求所有在中國擁有特權的國家正式宣佈將保持門戶開放,在他們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內的通商口岸,所有的國家都擁有平等的進出權利。 由於擔心歐洲列強和日本正準備將中國瓜分為殖民地,海伊還增加了一些條款,要求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

儘管沒有哪個國家明確肯定過海伊的提議,但海伊仍宣佈每個列強原則上都已同意,並且1900年以後訂立的條約都參考了門戶開放政策 。 儘管如此,清帝國內部各強國之間在爭取鐵路權,採礦權,貸款,外貿港口等特權上的競爭有增無減。

日俄戰爭 (1904-1905)和二十一條(1915)之後,美國尤其對日本對中國的意圖持懷疑態度,並多次與日本政府簽署協議,要求日本承諾維持滿洲和中國其餘地區平等的政策 。 但這些協議隨着1917年《 藍辛—石井協議》的締結,就被證明完全無效。

華盛頓海軍會議 編輯

在1921–1922年華盛頓海軍會議期間,美國政府再次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是一個國際問題,並且所有與會者(美國,中華民國日本帝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簽署了旨在使「門戶開放政策」成為國際法的《九國公約》。

九國公約與華盛頓海軍會議的《山東條約》有效地解決了山東問題,促使日本將的山東省的領土控制權歸還給中華民國。[3]《九國條約》是在華盛頓海軍會議上締結的幾項條約之一。其他主要協議包括《四國公約》,《五國公約》和《山東條約》。

實際效果 編輯

《九國條約》缺乏任何執行規章,當日本違反公約在在1931年入侵滿洲和建立滿洲國期間,美國除了表示抗議和施加經濟制裁外無能為力。 1937年11月, 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九國條約》的簽署國在布魯塞爾召集了九國公約大會 ,不過無濟於事。 但不管如何,該條約最終還是對淞滬會戰的發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使日軍不敢大規模進攻。 [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Concerning China (Nine-Power Treaty), Feb. 6, 1922, 44 Stat. 213, 2 U.S.T. 375.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4). 
  2. ^ The Open Door Note Submitted by U.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Hay, September 6, 1899. [2020-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2). 
  3. ^ MILESTONES: 1921-1936 The 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 1921–1922.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4. ^ 存档副本. [202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3). 

主要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