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標41°18′08″N 125°27′29″E / 41.3023262°N 125.4579238°E / 41.3023262; 125.4579238

五女山城韓語:오녀산성五女山城 Ohnyeosanseong)又稱紇升骨城卒本城,是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高句麗(當時稱為卒本扶餘)第一個都城(公元前34-公元3)。高句麗開國君主朱蒙東夫餘避禍南逃,於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國稱王。前34年,築紇升骨城,作為王都。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

五女山山城

從桓龍湖眺望五女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 中國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
分類古遺址
時代高句麗
編號4-36
登錄1996年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英文)
Capitales et tombes de l’ancien royaume de Koguryo(法文)
位置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標準 (i)(ii)(iii)(iv)(v)
參考編碼1135
登錄年份2004(第28屆會議
網站UNESCO的記錄(英文)

學術界大都認為今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五女山城就是該山城的遺址。

五女山城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城東北 8.5 公里處渾江右岸的五女山上。山城平面呈不規則形,南北長約 1540 米,東西寬約 350~550 米,面積約 60 萬平方米。發現東、南、西 3 門。山城分為山上、山下兩個部分。山上部分位於五女山主峰頂部。五女山主峰在山腰突兀而起,四周崖壁如削,高逾百米,頂部卻較為平坦,平面近橢圓形,長約 600 米,寬約 110~200 米,城內發現的遺蹟絕大部分位於山上部分。山下部分位於主峰東北較為平緩的坡地之上,遺蹟很少,主要是環圍山城的城垣遺蹟。

五女山城城牆全長 4754 米,分為人工牆和天然牆兩類,天然牆總長約 4189米,人工牆總長 565 米。天然牆是利用陡峭懸崖或凸起的山脊作為屏障,無人工砌築痕跡;人工牆即主要以石材構建的城牆,局部區段城牆內側和頂部有培土的作法。山城城牆大部分為天然牆,僅在山下東部、南部山勢平緩處,及山上局部自然山勢有豁口處構築人工牆。山城山下部分東牆北半部、北牆的全部均為天然牆;山下部分西牆除西門近周處有人工牆外,亦均為天然牆;山上部分只有位於峰頂東北側,連通五女山東部山下部分與主峰的山谷處構築有橫斷山谷的「東北谷一號牆」、「東北谷二號牆」為人工牆,余者皆為天然牆。

城內遺存除少量哨所遺蹟外,均位於山上,共發現五期遺存,其中五女山三期文化、五女山四期文化遺存為高句麗時期遺存。五女山三期文化遺存均發現於山上西部,遺蹟包括一號建築址和少量半地穴房和灰坑,遺物主要為陶器,還有少量石器、鐵器和銅錢。五女山四期文化在山上、山下均有發現,遺蹟以山上二號建築址、三號建築址為代表,並發現較多帶有煙道的半地穴式房址和灰坑,遺物多為陶器、鐵器,石器數量很少,鐵器中多為鏃、甲片等武器。[1]

註釋 編輯

  1. ^ 王志剛. 高句丽王城及相关遗存研究. 吉林大學博士論文. 2018-06-04: 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