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危機

保加利亞危機是指1885年至1888年間因列強幹涉保加利亞東魯米利亞合併而引起的一場政治危機,此次危機導致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之間產生衝突並導致三皇同盟解體[1],並促使俄羅斯帝國轉而同法國接近。[2]

保加利亞危機
原文名 Българска криза
日期1885年9月18日 (1885-09-18)
起因保加利亞勝利

保加利亞人於1885年9月在東魯米利亞首府普羅瓦迪亞推翻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總督的統治,宣佈東魯米利亞和保加利亞重新合併,保加利亞大公亞歷山大·巴騰堡同意東魯米利亞併入保加利亞。由於東魯米利亞驅逐奧斯曼帝國總督的人士較為反俄,結果俄羅斯帝國改口反對保加利亞統一並譴責亞歷山大·巴騰堡[2]

1885年10月,各國在君士坦丁堡舉行會議。德國、奧匈帝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帝國主張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應該收復東魯米利亞。英國反對,提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方面應該任命亞歷山大·巴騰堡為東魯米利亞行政長官,保加利亞應維持事實上的統一。塞爾維亞此時又向保加利亞索取補償。同年11月14日,塞爾維亞進攻保加利亞,但是戰敗,只好退出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反擊並攻入塞爾維亞並逼近塞爾維亞首都。11月28日,奧匈帝國援助塞爾維亞,並要求保加利亞撤出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同意恢復戰前狀態。最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保加利亞雙方同意採取英國的建議,由保加利亞大公兼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東魯米利亞行政長官。[2]

1886年8月,保加利亞親俄派發動政變,逮捕並驅逐亞歷山大·巴騰堡。反俄派隨即發動反政變並控制了保加利亞政權。9月,俄羅斯帝國派使者前往索非亞,要求保加利亞接受俄羅斯帝國派來的人為大公,結果俄、保關係徹底破裂。親俄派於1887年2月再次發動政變,結果又沒成功。6月,保加利亞國民議會推選奧匈帝國提出的候選人斐迪南一世為大公。隨後斐迪南一世不顧俄羅斯帝國反對,在保加利亞即位。[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王紅孝,一戰全史,汕頭大學出版社,2018.09,第33頁
  2. ^ 2.0 2.1 2.2 保加利亚危机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zgbk.com. 2022-01-20 [2023-05-23]. 
  3. ^ 杨双总主编,各国事变大史典:世界政变兵变总览  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06,第15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