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策蘭
保羅·策蘭(德語:Paul Celan;1920年11月23日—1970年4月20日),本名保羅·安切爾(Paul Antschel),法國籍布科維納猶太詩人、翻譯家。策蘭出生於布科維納切爾諾夫策(現屬烏克蘭),是二次大戰後最重要的德語詩人之一[1]。
保羅·策蘭 | |
---|---|
出生 | 切爾諾夫策, 羅馬尼亞王國 (現屬烏克蘭) | 1920年11月23日
逝世 | 1970年4月20日 巴黎, 法國 | (49歲)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羅馬尼亞、法國 |
體裁 | 詩歌、翻譯 |
配偶 | Gisèle Lestrange |
簽名 |
生平
編輯1920年,策蘭出生於布科維納切爾諾夫策(當時位於羅馬尼亞境內,現屬烏克蘭)的一個德語猶太家庭。他的父親列奧·安切爾信奉錫安主義,堅持讓策蘭在 Safah Ivriah(一種早年接受奧地利文化同化的機構,1927年曾順利接待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哈伊姆·魏茨曼)以希伯來語接受教育。他的母親弗莉茨則十分熱愛德語文學,也因此促使德語成為策蘭家的母語。1933年行受戒後,策蘭不再尊崇錫安主義(至少在某種程度上)、結束他的正規希伯來式教育,轉而投身猶太社會主義組織,並支援西班牙內戰中的共和思想。策蘭最早為眾人所知的詩篇《Mother's Day 1938》便表現了他堅定的意志。
1938年去法國學醫,1942年父母死於集中營,策蘭雖倖免於難,但被德軍征為苦力。1958年年,獲不來梅文學獎,2年後又獲得格奧爾格·畢希納獎。策蘭的代表作為長詩《死亡賦格》(1945),收入詩集《骨灰罐里倒出來的沙》(1948)。
1948年移居巴黎,1970年自溺於塞納-馬恩河。
延伸閱讀
編輯- Aquilina, Mario, The Event of Style in Literatu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 Daive, Jean. Under The Dome: Walks with Paul Celan (tr. Rosmarie Waldrop),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Burning Deck, 2009.
- Daive, Jean. Albiach / Celan (author, tr. Donald Wellman), Anne-Marie Albiach (author), (tr. Julian Kabza), Ann Arbor, Michigan: Annex Press, 2017.
- John Felstiner, "Paul Celan and Yehuda Amichai: An Exchange between Two Great Poets", Midstream, vol. 53, no. 1 (Jan.–Feb. 2007)
- John Felstiner "Writing Zion" Paul Celan and Yehuda Amichai: An Exchange between Two Great Poets, The New Republic, 5 June 2006
- Hana Amichai: "The leap between the yet and the not any more", Yehuda Amichai and Paul Celan, Haaretz, April 6, 2012 (Hebrew)
- Mario Kopić: "Amfiteater v Freiburgu, julija 1967", Arendt, Heidegger, Celan, Apokalipsa, 153–154, 2011 (Slovenian)
- 保羅·策蘭:我們把黑暗挖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註釋與參考資料
編輯- ^ Celan「策蘭」是他的姓氏 Ancel 羅馬尼亞拼法的相同字母異序詞。有些學者推測(包括Rachel Blau DuPlessis與她的著作《Statement for Por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策蘭他的本姓其實是 Antschel(一源自德語的姓氏),其中挖除了以下字母:H(希特拉)以及ST(約瑟夫·史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