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歐特雲(英語:Inner Oort cloud),又稱希爾斯雲(英語:Hills cloud)是一個推測存在的星周盤區域,位於距太陽3千到2萬天文單位之間的空間,處於柯伊伯帶外側、歐特雲內側[1][2]

太陽系概念圖,內部的藍色盤區域代表內歐特雲

根據推測,內歐特雲區域呈圓盤狀,內部的彗核是歐特星雲的數十甚至數百倍,是長周期彗星很好的補充源[3]。如果內歐特雲區域確實存在的話,位於這一區域內的彗星數量將是歐特雲的五倍[4]

歷史 編輯

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揚·歐特提出了歐特雲的概念。他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存在一個能孕育長周期彗星的雲團[5]。在1981年,美國天文學家傑克·希爾斯提出在歐特雲內側存在一個能產生彗星的區域,這就是今天所說的「內歐特雲」或「希爾斯雲」區域。希爾斯認為,這一區域中產生的彗星比歐特雲外側更多[3][6]。在希爾斯提出內歐特雲的概念後,西德尼·范登貝赫和馬克·貝利兩名天文學家分別在1982年和1983年推測了內歐特雲的結構[7]

概覽 編輯

 
對比太陽系八大行星塞德娜、內歐特雲位置的動畫。動畫中,內部的軌道是八大行星和冥王星的軌道,紅色的橢圓是塞德娜的軌道,最外藍色的邊緣外是內歐特雲

內歐特雲區域受到太陽影響較少,因此很可能較好維持了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環境[8]。因為內歐特雲受到的太陽引力作用比歐特雲外側更強,內歐特雲得以保持圓盤狀,而不是像歐特雲外側那樣呈球殼狀[9]。根據推測,內歐特雲區域的彗核和彗星的數目都比歐特雲外側要多[3][4],這一區域甚至可能是太陽系中彗星最密集的區域[7]。內歐特雲可以產生大量進入太陽系中心的彗星雨,來自內歐特雲區域的彗星甚至有可能曾撞擊地球,造成過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10]。內歐特雲內的物質會源源不斷地進入歐特雲外側,補充歐特雲的質量[9]。這也很可能是歐特雲內一直有天體在離開太陽系或靠近太陽中心,卻能一直維持存在的原因[11]

內歐特雲區域天體的總質量目前尚無精確值[9],一項研究認為內歐特雲天體的總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13.8倍[7],也有人估算這一數字應該是500-1000倍地球質量[1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内奥尔特云. 大辞海: Dacihai. 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 [2019-01-13]. ISBN 978-7-5326-192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2. ^ Erez Michaely; Abraham Loeb. Shaping of the inner Oort cloud by Planet Nine (PDF). MNRAS. 2017 [2019-01-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1-13). 
  3. ^ 3.0 3.1 3.2 Michael Moltenbrey. Dawn of Small Worlds: Dwarf Planets, Asteroids, Comets. Springer. 2015-10-24: 97 [2019-01-13]. ISBN 978-3-319-230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4. ^ 4.0 4.1 The Formation and Extent of the Solar System Comet Cloud. SAO/NASA. 1987 [2008-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5. ^ 科技日報. 茫茫太阳系,何处是边界. 科普中國. [201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6. ^ Jack G. Hills. Comet showers and the steady-state infall of comets from the Oort Cloud. Astronomical Journal. 1981, 86: 1730–1740. Bibcode:1981AJ.....86.1730H. doi:10.1086/113058. 
  7. ^ 7.0 7.1 7.2 Bailey, M. E.; Stagg, C. R. Cratering constraints on the inner Oort cloud - Steady-state model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8, (235): 2–3 [2019-01-13]. 
  8. ^ 徐玢; 華凌. 美发现最遥远矮行星 暗示十倍于地球质量的行星存在. 中國科學院. [201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9. ^ 9.0 9.1 9.2 Peter Christoforou. Oort Cloud: The Solar System’s Icy Shell. Astronomy Trek. [201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3). 
  10. ^ Editors of Scientific American,. Understanding the New Solar System.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02-12-02: 69 [2019-01-13]. ISBN 978-0-7595-274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11. ^ J. A. Fernandez. The Formation of the Oort Cloud and the Primitive Galactic Environment 129. 1997: 106–119.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number=被忽略 (幫助)
  12. ^ Thomas M. Donahue; Kathleen Kearney Trivers; David M. Abramson. Planetary Sciences: American and Soviet Research/Proceedings from the U.S.-U.S.S.R. Workshop on Planetary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ies. 1991: 251 [2019-01-13]. NAP:12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拓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