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殺鬼(?—572年4月30日),名,字殺鬼以字行太安郡狄那縣(今山西省壽陽縣)人,北魏、東魏、北齊官員。

生平

編輯

劉殺鬼家族世代為領民酋長,年少時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響應招募,以積射將軍起家官普泰元年(531年)二月,高歡在信都起兵,劉殺鬼參與其中,以正都督出任代郡太守,轉任中散大夫武定元年(543年)二月,高仲密虎牢歸附西魏,劉殺鬼作為東魏軍前鋒前往討伐,出任河陽鎮鎮將。武定七年(549年),劉殺鬼升任使持節、梁州諸軍事、征虜將軍梁州刺史。武定八年(550年),劉殺鬼又以征虜將軍出任潁州刺史。北齊建立後,劉殺鬼升任郢州刺史,封蒙水縣子,食干癭遙縣,別封新市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劉殺鬼又出任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很快加開府,出任瀛州六州大都督武平三年四月三日(572年4月30日),劉殺鬼去世,同年十一月廿三日(572年12月13日)葬於鄴城西南廿五里野馬崗南。齊後主詔令贈予使持節、安平趙三州諸軍事、趙州刺史、中書監[1][2]

繪畫

編輯

劉殺鬼是北齊時著名的畫家,與楊子華同時代,都受到齊武成帝的看重。劉殺鬼曾經在牆壁上畫好鬥的鳥雀,齊武成帝見到後以為是真鳥,撫摸後才覺察是畫。劉殺鬼經常經常在皇宮中,獲得的賞賜之物數目非常多[3][4]。劉殺鬼在鄴城大定寺所畫的畫,在唐朝貞觀年間仍可見[5]。《歷代名畫記》將劉殺鬼的繪畫水平定為下品[6]

墓地和墓誌

編輯

2007年11月16日,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洪河屯鄉上柏樹村東南地發現一座北齊武平三年(572年)大型磚室墓。該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南向,方向195度,呈斜坡狀,暴露於地表部分長約5.84米,寬2.1—2.3米。墓門由門、門柱、柱礎及門楣組成,下部用青磚人字形壘砌,上部用半磚或整磚填縫。門洞內高2.36米,在1.86米處起券。券頂上部為封門牆,殘存有檐、枋及斗棋,並有朱色、白色彩繪的三角紋磚雕。封門牆中有方形磚雕匾額,匾額四周出台並飾朱紅色彩畫,中間原施有白色彩畫,但脫落嚴重。甬道為過洞式,頂部已被破壞,東西兩壁各有一龕,內高1.54米,進深0.35米,頂部用磚一丁一順壘砌。在甬道北壁處仍有一壁龕,高0.16米,寬0.12米,進深0.34米。壁龕北部有一石門,門柱嵌入甬道左右兩壁中,石門兩側下各有一獅子形石柱礎,柱礎長0.58米,高0.32米。獅子形石門墩,兩件形制相同,前部呈獅子狀,後部為方形,中間有圓形門柱凹槽。石柱礎高1.36米,上置一半圓形石制門額,高0.8米。石門兩扇,高1.46米,寬0.62米。甬道與墓室之間用青磚側立疊放封門,磚因擠壓已傾斜,殘留四層。墓室由青磚砌築,四壁略外弧,其中墓室南部和北部長3.96米,中間最寬處長4.64米;西部南北長4.3米,東部南北長4.2米,南北最寬處長4.86米。墓室從墓底往上以二順一丁結構壘砌而成,共9組,高2.38米。墓磚長約0.36米,寬約0.16米,厚約0.62米,墓室頂部已遭破壞。墓底用青磚平行錯縫鋪底,計29行,每行10—12塊不等。該墓早年被盜,頂部塌陷,部分器物被砸成碎塊。主要有墓誌1合,陶盤4件,陶碗、陶灶及一大批陶俑,總數在60件以上。最為重要的是一合完整的墓誌,青石質。蓋盂頂狀,四邊斜削,中間左右兩側各有兩個鐵環。墓誌方形,邊長62厘米。志蓋篆書3行,行3字,「齊故開府儀同劉公銘」。墓誌石厚約12厘米。志文27行,滿行27字,共722字[1][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董睿, 《安阳北齐画家刘杀鬼墓志铭考释》, 《民族藝術研究》 (第05期), 2016年, (第05期): 181–187 
  2. ^ 2.0 2.1 邱亮 孔德銘, 《河南安阳出土北齐刘通墓志考释》,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第09期), 2017年, (第09期): 98–103 
  3. ^ 《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一·工藝部八》:又曰:北齊劉殺鬼,與楊子華同時,世祖俱重之。畫斗雀於壁間,帝見之為生,拂之方覺。嘗在禁中,錫賴巨鉅萬。任梁州刺史。
  4. ^ 《太平廣記·卷二一一》:北齊劉殺鬼與楊子華同時,世祖俱重之。畫斗雀於壁間,帝見之,以為生,拂之方覺。常在禁中,錫賚巨萬,任梁州刺史,名見《北齊書》。
  5. ^ 《貞觀公私畫史》:北齊大定寺(劉殺鬼畫,在鄴中)
  6. ^ 《歷代名畫記》:劉殺鬼,(下品。)與楊子華同時,世祖俱重之。畫斗雀於壁間,帝見之為生,拂之方覺。常在禁中,錫賚鉅萬,任梁州刺史。(見《北齊書詞苑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