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華中野戰軍,是第二次國共內戰(解放戰爭)初期在江蘇作戰的野戰軍[1]

歷史 編輯

1945年抗戰勝利後,新四軍軍部北撤山東,兼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機關。1945年10月25日,設立新四軍華中軍區,共11萬人。接受華中分局新四軍軍部(兼八路軍山東軍區)的領導指揮。下轄11月10日成立的華中野戰軍4個縱隊約5萬人,參與了蘇中七戰七捷朝陽集戰役兩淮保衛戰漣水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等戰役戰鬥。1947年1月21日,北撤到山東的新四軍軍部兼八路軍山東軍區機關,與新四軍華中軍區機關合編組建華東軍區,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

  • 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
  • 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譚震林
  • 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張愛萍
  • 華中野戰軍參謀長劉先勝
  • 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主任鍾期光
  • 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1945年11月10日,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奉命從蘇南宜興北撤蘇北淮安,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王必成,下轄5個團,共1.2萬餘人。以王必成旅為基礎。另蘇南二分區兩個地方團編入,共一萬二千餘人。該新編之兩團,全系反攻(八月底)開始才由區游擊隊所提升,無戰鬥力。
    • 第46團(吳詠湘、陳紹海部)41年4月成立新四軍6師16旅46團、蘇浙軍區1縱2支隊
    • 第48團(饒惠譚、彭冰山部)1943年初新四軍1師2旅4團改稱新四軍6師16旅48團、蘇浙軍區1縱1支隊
    • 第51團(黃玉庭、王直部)41年4月成立新四軍6師16旅47團、蘇浙軍區1縱3支隊
    • 第52團(黃光裕、彭茂標部)原蘇南二分區獨立2團,41年4月成立。
    • 第54團(劉史明、劉鐵珊部,團副萬海峰)原蘇南二分區獨立3團。1946年4月和蘇中獨立旅3團合編組成6師18旅54團。
  • 第七縱隊:1945年11月,以新四軍蘇中軍區部隊為基礎,在江蘇省東台縣成立,下轄5個步兵團和1個特務營,總兵力約有1萬人。以蘇中之新三旅及新二旅之兩個團編成,共一萬餘人,其中除一個較老(二等團),其餘均為新團。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姬鵬飛 副司令員張藩 參謀長杜屏 政治部主任盧勝
    • 第55團(即原「泰州獨立團」) 即蘇中軍區特務第3團。
    • 第57團(即原「興化獨立團」) 即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特務第1團。
    • 第59團(特務1團、海軍陸戰師1團) 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特務第1團。
    • 第61團(如皋警衛團) 即蘇中軍區4分區如皋警衛團
    • 第63團(通如縱隊) 即蘇中軍區人民抗日自衛軍通如縱隊。該團前身是1944年1月起義的施亞夫汪偽34師部隊。
    • 縱隊特務營:該營前身是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東南警衛團第1營,後改為蘇中軍區特務營,1945年11月編為華中7縱特務營,1949年整編時為29軍86師258團第1營。
  • 第八縱隊:1945年11月,新四軍蘇浙軍區第3縱隊奉命從蘇南宜興北撤蘇北淮安,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以陶勇旅為基礎,另將蘇南一分區之兩個團編入,共一萬一千人,該兩個團亦系反攻後才由區級武裝提升而組成,亦無戰鬥力。司令員兼政委陶勇,副司令員彭德清,副政委伍洪祥,政治部主任韓念龍
  • 第九縱隊:由新四軍第四師之十一、十二旅各兩個團及淮北軍分區騎兵團編成,約一萬人,其中除兩個團較強外,余亦為縣級武裝提升。司令員兼政委張震。歸陳毅的山東野戰軍指揮,在淮北、兩淮應敵。
    • 第71團
    • 第75團
    • 第76團
    • 第77團
    • 第81團


1946年5月,根據《雙十協定》,新四軍華中野戰軍整編為兩個師另三個縱隊:

  • 第一師:1946年5月8日,第8縱隊在如皋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1師,師長兼政委粟裕,副師長陶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由第8縱隊,以及蘇中一分區的2個團、第7縱隊的2個團合編。轄第1、第3旅,共6個主力團1.6萬餘人。1946年10月底,以第1、第3旅和第7師第20旅各一部及華中軍區特務團組建第2旅。
  • 第六師,以六縱隊及蘇中獨立旅合編為第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副師長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參謀長張闖初,政治部主任張千輝
  • 第七縱隊(4個團)
  • 第九縱隊(5個團)(編制在華中野戰軍,但自成立之日起即在淮北、兩淮地區歸山東野戰軍指揮作戰)
  • 第十縱隊(3個團)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ISBN:978720101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