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所得倍增計劃

國民所得倍增計劃(日語:国民所得倍増計画こくみんしょとくばいぞうけいかく kokumin shitoku baizō keikaku)是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於1960年秋季發起的一項長期經濟發展計劃。[1]該計劃旨在通過稅收減免、導向性的投資、擴大社會保障網、鼓勵出口以刺激工業發展,在十年內將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翻倍。為了實現十年內經濟翻倍的目標,該計劃要求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7.2%。事實上,在該計劃實施過程中,日本的年度成長率平均超過了10%,經濟規模在不到七年的時間裏就翻了一番。[2]

1960年代的日本商鋪

1960年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的大規模安保鬥爭導致岸內閣倒台後,池田內閣提出了所得倍增計劃,旨在將日本的全國性議題從政治鬥爭轉向經濟增長,從而形成社會共識。[3]不過,池田及其智囊團自1959年年中以來一直在制定該計劃,其中最著名的是經濟學家下村治。[4]

所得倍增計劃偏向於公共投資,如水利、教育、交通等許多之前由於側重私營企業投資而缺乏資金的公用事業。該計劃促進了國際貿易,讓出口公司享受了紅利,中小企業得以更便利地參與進國際市場。技術創新也日益受到重視,高質量產品出口到了世界各地。農業部門的效益亦有提升,社會保障網普遍建立,湧入城市的農村人口遷移潮得到應對。城市規劃改善,國土空間得到了有效利用。[5]

此計劃被普遍認為成功地實現了其政治與經濟目標。歷史學家尼克·卡普爾稱,該計劃「將『經濟增長主義』確立為日本人民和政府的一種世俗宗教,使政府政策的成效和人民的獲得感最終由年度GDP百分比的變化來衡量」。[6]該計劃的各個方面已經被其他國家,尤其是為希望效仿日本的出口導向型成長的亞洲國家所研究。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確參考了1960年代的日本經濟政策作為榜樣。[7]

池田去世後,成長的代價開始浮出水面:[8]由於政府的經濟政策受到成長目標扭曲,通貨膨脹高企、第一產業驟減、人口集中於大都市、地方人口萎縮、環境污染、災害頻發。[9][10][1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e Income Doubling Plan and the Growing Japanese Economy.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Japan. 1961. OCLC 21712098. 
  2. ^ 陳鴻斌. 日本是怎么搞收入倍增的. 理財周刊 (騰訊財經). 2011年5月4日 [2012年11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0月6日). 
  3. ^ Kapur 2018,第70, 100-101頁.
  4. ^ Kapur 2018,第99-100頁.
  5. ^ *Shinohara, Miyohei. Evaluation of Economic Plans in the Japanese Economy.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JSTOR Press). 1964, 92: 208–221. JSTOR 40436143. 
  6. ^ Kapur 2018,第106-107頁.
  7. ^ Kapur 2018,第272頁.
  8. ^ 塩口,第6頁.
  9. ^ 家の光協會,第253-300頁.
  10. ^ 中島,第4-5頁.
  11. ^ 山形県農業協同組合沿革史 第二編 I編〜II編 第Ⅰ編 農業・農協をめぐる社會・経済の流れ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