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藥包是一個裝有各種家庭常備藥的大藥袋,由藥廠的配送員宅配及寄放至各家中,並以先使用後付款的方式定期結帳和補充、更換藥品。台灣人也稱這種寄藥包製度為「藥品宅急便」或「行動藥房」,[1]主要盛行於1930-1970年代。

歷史

編輯

寄藥包源於日治時期約1930年代,從日本傳入台灣的「家庭配置」售藥制度。[2][3]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和一般醫院的醫藥費過於昂貴等原因,寄藥包盛行於台灣。[4][5]戰後時期約1950年代,因為台灣政局漸穩且成藥利潤佳,民間對製藥的投資意願提升,[6]此時中央也未有完備的製藥相關法令,使藥廠數量遽增,因此1950-1970年間寄藥包最為興盛。直到1970年代起由於醫療普及和中央頒佈藥物藥商處理法而開始式微,1980-90年代後加上台灣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寄藥包逐漸消失。[4][7]

藥包特色

編輯

外觀

編輯

寄藥包為約八開大小的紙袋,上方有打洞穿繩讓民眾掛於牆上。[8]其正面印有商標、藥廠名稱、電話、標語及繪圖等。除此之外日治時期需印有「總督府認可」或「大日本政府認可」的字樣,戰後時期改為「臺灣省衛生處許可」,1970年代後則變為「中華民國衛生署許可」。[9]背面印有食物禁忌一覽表和計數表,計用藥數量及標明各藥品名稱、主治功能。[8][10]

內容物

編輯

寄藥包裏面裝有各種家庭常用備藥的藥包或藥水瓶,種類包括頭痛、肚子痛、止吐、止瀉和萬金油等以治療一般常見症狀,[1][8]由於當時民眾多不識字,各藥品包裝上除了文字還加上圖片輔助說明,以簡單漫畫呈現藥包治療症狀,或畫有代表諧音的圖案表達藥用,例如:蝦、龜、掃帚三者並排的圖案即是以閩南語發音表達其為氣喘用藥,而柑橘加毛蟹則是感冒藥。[1][3][8][11][12]

銷售與運作

編輯

藥廠的業務員(俗稱配置員、賣藥郎、送藥生、寄藥仔等)[3]通常帶着寄藥包(此處指裝藥包的木箱,其外覆蓋墨綠帆布袋,袋上印有紅色「寄藥包」字樣)[2]以步行或騎自行車的方式,到各家推銷或寄送藥品。寄藥包以先使用後付款的方式運作,藥包寄放在家中後,業務員約三至六個月回來巡視,依據藥品開封數量計費結帳及補充、更替藥品,民眾也可同時訂購新藥品。[2][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2:6.
  2. ^ 2.0 2.1 2.2 寄藥包. 典藏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3-02-09]. 
  3. ^ 3.0 3.1 3.2 3.3 50年代博物館閱覽全文. www.museum50.com.tw.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8). 
  4. ^ 4.0 4.1 李巧雯. 嘉南藥理大學的肇建、發展及展望研究: 創辦人王趁先生及嘉藥大學的肇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4:6.
  5.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2:14-15.
  6.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2:19-20.
  7.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2:23.
  8. ^ 8.0 8.1 8.2 8.3 科技人文雜誌. www.taichung-life.com.tw.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8). 
  9.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2:26.
  10.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2:33-36.
  11. ^ 高振興. 寄藥包-蝦龜嗽. 開放博物館.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中文(繁體)). 
  12. ^ 吳秋儒. 直銷式藥品販售─ 「寄藥包」行業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