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秉(460年—537年),北史因避諱李昞將他改名[1]博陵郡安平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大房,北魏官員。

生平 編輯

崔秉年輕時就有志氣,太和年間為中書學生,出任奉朝請,轉任徐州安東府錄事參軍。陽平王元頤擔任定州刺史時,崔秉又擔任衛軍府錄事參軍,兼任毋極縣縣令。當時甄琛是衛軍府長史,因為公事和崔秉爭吵起來,崔秉用拳擊打甄琛,甄琛掉到坐床下。甄琛以崔秉是自己故鄉的縣長,就一笑而過不和他爭論。崔秉的性格豪爽大致就如同這樣[2][3]

彭城王元勰征討壽春時,崔秉隨行,召集了一些健壯的豪俠之徒做部下。元勰看着崔秉,對身邊人說:「我應該把膽量和勇氣寄托在這個人身上。」崔秉後來擔任司空主簿,轉任司空掾城門校尉、長兼司空司馬,又轉任司空長史,加輔國將軍,外任左將軍廣平郡內史,在當地大肆受賄,為清廉的輿論所鄙視。崔秉又回朝擔任司徒左長史,很快出任平東將軍光祿大夫,又加安西將軍,外任燕州刺史。當時社會動亂,崔秉被杜洛周圍困。崔秉堅守一年多,朝廷派遣都督元譚與崔秉的次子崔仲哲前去救援[4]。元譚戰敗,崔仲哲戰死。孝昌二年五月戊申(526年6月5日),崔秉帶領城中百姓逃到定州的中山郡[5][6],被定罪免官。很快崔秉出任撫軍將軍,代理相州刺史,轉任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7][3]

孝昌末年,冀州流民聚集在黃河以外,於是北魏設置了東冀州,任命崔秉為刺史,加征東將軍,崔秉沒有上任。永安二年(529年),崔秉升任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因為年老患病,上書請求辭職,魏孝莊帝元子攸不同意。元顥攻入洛陽後,崔秉避禍移居到陽武縣,後出任散騎常侍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太昌元年八月庚寅(532年10月13日),崔秉出任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8],仍為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崔秉多次以年老患病請求退休,因此在永熙三年(534年)離職。天平四年(537年),崔秉去世,虛歲七十八,朝廷贈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瀛滄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令司徒公定州刺史,諡號靖穆[9][3]

家族 編輯

父母 編輯

  • 崔鑒,北魏奮威將軍、東徐州刺史、安平康侯
  • 宋氏[10][11]

兄弟姐妹 編輯

  • 崔合,北魏常山郡太守、桐廬縣子
  • 崔習,北魏河東郡太守
  • 崔氏,嫁北魏散騎常侍、征北大將軍、定州刺史、鉅鹿郡公陸叡

夫人 編輯

子女 編輯

  • 崔忻,北魏安遠將軍、尚書左中兵郎中、尚書左丞
  • 崔仲哲,北魏署理寧朔將軍、安平忠男
  • 崔叔彥,北魏撫軍將軍
  • 崔季通,東魏司農少卿
  • 崔季良,北魏中軍將軍、光祿大夫、蒲陰簡男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北史校勘記·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合弟康 南、北、汲、殿四本及魏書卷四九崔鑒傳「康」作「秉」,百衲本及通志卷一四八崔鑒傳作「康」。按北史避李昞嫌名,人名作「秉」者,每改作「康」。例如:周書卷一八王思政傳,思政子名「秉」,北史卷六二王思政傳作「康」。魏書卷九九沮渠蒙遜傳,蒙遜子秉,北史卷三九薛安都傳作沮渠康。魏書卷六三王肅傳,肅弟秉,北史卷四二王肅傳也改作「康」。這裏「秉」是本名,但北史原文卻是作「康」,本傳下文也都作「康」。故從百衲本。
  2. ^ 《魏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合弟秉,少有志氣。太和中,為中書學生,拜奉朝請,轉徐州安東府錄事參軍。陽平王頤之為定州,秉復為衛軍府錄事參軍,帶毋極令。時甄琛為長史,因公事言競之間,秉以拳擊琛,墜於床下。琛以本縣長,笑而不論。其豪率若此。
  3. ^ 3.0 3.1 3.2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合弟康,少有志氣,陽平王頤之為定州,康為衛軍府錄事,帶毋極令。時甄琛為長史,曾因公事,言競之間,以拳擊琛墜床。琛以本縣長,笑而不論。其豪率若此。彭城王勰征壽春,康從行,招致壯俠,以為部下。勰目之,謂左右曰:「吾當寄膽氣於此人。」累遷廣平內史,大納財貨,為清論所鄙。後為燕州刺史,為杜洛周攻圍,堅守歷年。朝廷遣都督元譚赴救,譚敗,康奔定州,坐免官。太昌中,除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頻以老病求解,永熙三年,去職。薨,贈尚書令、司徒公,諡曰靖穆。
  4.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梁紀六》:洛周圍魏燕州刺史博陵崔秉,九月,丙辰,魏以幽州刺史常景兼尚書為行台,與幽州都督元譚討之。
  5. ^ 《魏書·卷九·肅宗紀第九》:戊申,燕州刺史崔秉率眾棄城南走中山。
  6.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紀七》:戊申,魏燕州刺史崔秉帥眾棄城奔定州。
  7. ^ 《魏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彭城王勰征壽春,秉從行,招致壯俠,以為部卒。勰目之,謂左右曰:「吾當寄膽氣於此人。」後為司空主簿,轉掾、城門校尉、長兼司空司馬。遷長史,加輔國將軍。出除左將軍、廣平內史,大納財貨,為清論所鄙。入為司徒左長史。未幾,除平東將軍、光祿大夫。尋加安西將軍,出除燕州刺史。時天下多事,遂為杜洛周攻圍。秉堅守歷年,朝庭遣都督元譚與秉第二子仲哲赴救。譚敗,仲哲死之。秉遂率城民奔定州,坐免官。尋除撫軍將軍,行相州事,轉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8. ^ 《魏書·卷十一·廢出三帝紀第十一》:庚寅,以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崔秉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9. ^ 《魏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孝昌末,冀州流民聚於河外,因立東冀州,除秉為刺史,加征東將軍。不之任。永安二年,遷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秉年老被疾,上表辭事,詔不許。元顥入洛,秉避居陽武。二年,除散騎常侍、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太昌中,除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常侍、左光祿如故。頻以老病乞解。永熙三年去職。天平四年薨,年七十八。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瀛滄三州諸軍事、本將軍、尚書令、司徒公、定州刺史,諡曰靖穆。
  10. ^ 《魏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忻弟仲哲。生為祖母宋氏所養,早有知識,六歲宋亡,啼慕不止,見者悲之。
  11. ^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忻弟仲哲,早喪所生,為祖母宋氏所養。六歲,宋亡,啼慕不止,見者悲之。
  12. ^ 《魏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以鄭儼之甥,兼尚書左丞。
  13. ^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以鄭儼之甥,累遷兼尚書左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