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子,亦稱為「望子」,一種古老的商業標識,俗稱酒帘,是古代店鋪用來招徠顧客的形象性的商業標記,歷史久遠。普遍上,幌子的形制有別於牌匾招牌,多為商品實物、酒旗幡旗、動物首級、花圈綵帶、版畫繪畫等。[1]

詞義 編輯

「幌」原指窗簾、帷慢,所謂「以帛明窗」。古時酒店用布旗招徠顧客,酒旗也稱「幌子」。唐代陸龜蒙《和初冬偶作》:「小壚低幌還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後來加以引申,凡商店招徠顧客門面上展示的標誌,統稱為「幌子」。

幌子原指布幔,後被引申為酒旗的別稱。主要表示經營的商品類別或不同的服務項目,可稱為行標。

幌子現指為欺騙而採取的偽裝或權宜之計。

中國典籍文獻中的記載 編輯

  • 中國春秋時期《晏子春秋》:「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
  • 中國戰國時期《韓非子》:「宋人有酤酒者,……懸幟甚高。」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國文化知識精華》,湖北人民出版社,ISBN:7-216-00281-4/G·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