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懷
王邦懷(1860年8月26日—1930年6月28日),字瑾卿,號奇夢生,福建霞浦人,地方名紳,人稱「瑾伯」,民稱「王老闆」。
王邦懷 | |
---|---|
中華民國福建省福寧府霞浦縣知事 | |
任期 1911年11月—1913年5月 | |
前任 | 葉湘 |
繼任 | 陳與年 |
中華民國福建省霞浦縣知事(代理) | |
任期 1922年8月—1922年10月 | |
前任 | 蔡樞 |
繼任 | 沈秉鍇 |
個人資料 | |
字 | 瑾卿 |
號 | 奇夢生 |
出生 | 大清福建省福寧府霞浦縣茶亭頭(今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松城街道) |
逝世 | 中華民國福建省霞浦縣 |
墓地 | 王邦懷三代世祖墓(位於今 中國福建省霞浦縣松港街道下村) |
國籍 | 清朝(1860-1912) 中華民國(1912-1928) 中華民國(1928-1930) |
人物生平
編輯王邦懷於1860年(咸豐十年)8月26日出生於豪右世家,喜好讀書,屢試不第,按例納捐得候補知縣銜,[1]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福寧府知府李增霨籌辦寧郡中學堂,聘王邦懷為學董。寧郡中學堂創建後,求學者日多,學堂難以容納,王邦懷等分赴長春、沙江、溪南等地及府屬五縣募款逾萬元,移址擴建講堂、校舍、自習室數十間。同年,受知縣劉玉璋所託,籌款3000餘兩白銀,興建魁星樓、崇聖祠,修葺大成殿、文昌閣、明倫堂等。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與遊學誠創辦蒙養義塾。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他倡議在龍首山三澗堂開闢「一壺天」等景點[2]。
1909年(宣統元年),推行新政,他被推選為福建省諮議局議員、分部主事,兼任縣教育會、商會等會長[3]。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響應。革命爆發不久,因懼清軍殘部欲於霞浦強征糧食及勞動力,知府智格(滿人)與知縣葉湘(江西南昌人)連夜出逃。後有兩路軍隊分別自福州、福鼎駐進霞浦,各執一詞,要求地方交出官印與餉款。鬧到次日天亮,「客軍」雙方幾乎開槍動武,為了避免釀成兵禍,王邦懷自發募資,終勸使「客軍」撤離霞浦。[1]
霞浦光復後,地方人士推薦王邦懷暫時代理霞浦縣知事職務。他代理知縣後,立刻向省呈文,並派出專人向省報告霞浦縣光復情形,並請委派知府來霞接任。
福州光復後大約兩個月,福建軍政府都督孫道仁派胡桂高來霞接任福寧府知府。由於胡與王曾是同學,胡遂直接委任王邦懷為霞浦縣知事,1912年(民國元年),經省諮議局批准,王邦懷出任霞浦縣首任知事[3]。
1913年(民國二年),北洋軍閥執政,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戰爭失敗,北洋軍閥李厚基入閩,孫道仁出走,胡桂高離職,陳與年接任知府。隨即廢府留縣,陳與年轉任霞浦縣知事,王邦懷遂去職。[1]
1922年(民國十一年)省城局勢動盪,時任霞浦縣知事的廣東人蔡樞出逃。霞浦縣民眾再次推薦王邦懷為代理霞浦縣知事,直到新知事沈秉鍇接任。[1]
1926年(民國十五年)王邦懷為《霞浦縣誌》協修。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他於1930年(民國十九年)6月28日逝世。[3]
評價
編輯王邦懷為人敦厚,廣交官民,但在任縣知事時,由於缺乏經驗,導致卸任後地方財政虧空千餘元,成為「交待不清的縣知事」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