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山中國侗族的一種傳統婚戀風俗,流行於貴州錦屏天柱創河三穗等地。在節假日、勞動之餘或趕場路上,侗族青年男女都要利用這種形式來談情說愛、對歌和賽歌。

參加玩山的男女雙方中,有一方必須是異姓的外村人。每次相會,雙方人數不等,但年齡必須相近。除了農忙季節和寒冷的冬天,其他時節一般約10天左右相會一次,風雨無阻。玩山的地點叫「花園」,一般在離家10里以外或更遠的山上。聚會以後女方自稱:「小妹」、「我妹」,稱男方為「哥」、「情哥」、「情郎」、「久」、「伴」、「板」等。男方自稱為「小弟」、「我弟」,稱女方為「情妹」、「情姐」、「姣」、「娘」,也稱「久」、「伴」、「板」等。

玩山時,姑娘們穿着一色的布便衣,一串串銀珠吊在胸前和右側的銀泡紐扣上,身繫着寬厚的藍色腰帶,頭上纏着艷麗紅頭繩,腳穿嶄新的細耳草鞋。小伙子穿着潔白的便衣、藍褲子、青布鞋。歌唱的內容主要是傾吐愛情,有「初會歌」,「難得歌」、「自謙歌」、「讚美歌」、「盤歌」、「借把片歌」、「結伴歌」、「初戀歌」、「深戀歌」、「分別歌」、「囑咐歌」、「送行歌」、「相思歌」、「埋怨歌」、「重逢歌」、「陪伴歌」等。也有借用傳統故事、歷史人物來比喻愛情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雙方對唱、白話、連歌等(一般先說「白話」再唱歌,或先唱歌再說「白話」,也有邊唱邊說「白話」的)。

由於玩山常是男女青年尋找對象的形式,所以,對約會的日期和地點除了同夥外,對別人是保密的。尤其是女方,一般不讓父兄知道,而且往往是借打豬草、趕場之機悄悄去的。玩山多次可以增進了解,有的還能促成婚姻。[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楊通山等編,侗鄉風情錄.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