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鱗蛇鯖,又名鱗網帶鰆,學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中文俗稱油魚、玉梭魚,又名白玉豚,英文俗稱EscolarOilfishBlack Oilfishrudderfishwhite tuna[2],是輻鰭魚綱鱸形目帶鰆科異鱗蛇鯖屬的唯一物種。

異鱗蛇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鯖形目 Scombriformes
科: 蛇鯖科 Gempylidae
屬: 異鱗蛇鯖屬 Lepidocybium
種:
異鱗蛇鯖 L. flavobrunneum
二名法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Smith, 1843
異名
  • Cybium flavobrunneum
    Smith, 1843
  • Diplogonurus maderensis
    Noronha, 1926
  • Lepidosarda retigramma
    Kishinouye, 1926
  • Nesogrammus thompsoni
    Fowler, 1923
  • Xenogramma carinatum
    Waite, 1904

分佈

編輯

本魚常見於各地的熱帶溫帶海洋,然而北印度洋卻未見出產。

深度

編輯

根據紀錄,棘鱗蛇鯖活躍於200至885米的深層海域。

特徵

編輯

本魚體延長而側扁,下頷長於上頷,頭大,最長約200厘米,最重紀錄為45公斤。外型像似棘鱗蛇鯖,但鱗片較大,尾柄中央有稜脊,側線呈大曲紋狀,魚鰭亦略有分別。異鱗蛇鯖魚身有光澤,帶暗褐色,並隨着成長漸變成黑色。[3]背鰭硬棘8至9枚;背鰭軟條16至18枚;臀鰭硬棘1至2枚;臀鰭軟條12至14枚。

生態

編輯

本魚棲息在大陸斜坡,游泳能強,性情兇猛,具日夜垂直洄游習性,白天於深海中並於晚上洄游至溫暖的淺水層。屬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此魚種的眼睛很大,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總體密度很低,使它們具有很高的光學靈敏度[4]

經濟利用

編輯

本魚為經濟性食用魚,作生魚片,但因內含蠟酯英語wax ester,容易造成腹瀉,有人認為不宜食用,並被歸類為油魚的一種。

命名

編輯

異鱗蛇鯖於不同國家的命名:

  • 美國:鯖魚(mackerel)、牛油魚(butterfish)、油魚(oil fish)、蓖麻油魚(castor oil fish)、天竺舵魚(rudderfish)、waluu或梭倫魣(gemfish)
  • 加拿大:油魚(oil fish)、梭倫魣(gemfish)或天竺舵魚(rudderfish)
  • 澳洲:油魚(oil fish)、黑油魚(black oil fish),經常以天竺舵魚(rudderfish)之名出售
  • 英國:可能會被錯誤標示海鱸魚(sea bass)

註釋

編輯
  1. ^ Smith-Vaniz, W.F.; Williams, J.; Pina Amargos, F.; Curtis, M.; Grijalba Bendeck, L.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5, 2015: e.T190287A16510672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5-4.RLTS.T190287A16510672.en . 
  2. ^ 註: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俗稱有時會交替使用。
  3. ^ 來源: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 FishBa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Landgren, Eva; Fritsches, Kerstin; Brill, Richard; Warrant, Eric. The visual ecology of a deep-sea fish, the escolar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Smith, 1843)†.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4-02-19, 369 (1636): 20130039 [2021-06-15]. PMC 3886327 . PMID 24395966. doi:10.1098/rstb.2013.00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5). 

參考文獻

編輯

參閲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