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王國
哲學理論
目的王國(德語:Reich der Zwecke),是康德的定言令式理論一部分[1]。這個理論經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義務倫理學相提並論。[2]
為了論證定言令式的普遍化,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4:439)中,提出了一個王國。這個王國以定言令式為基礎,提倡所有人都為最終目的,而不會把人視為手段,這個王國就是目的王國。[3][4]
定言令式
編輯概述
編輯目的王國是一種烏托邦,源自於康德的定言令式理論。目的王國由理性存在者組成,康德將其定義為能夠進行道德判斷(他的定義可擴展到其他領域)的人,他們必須按照普遍法則來行事。並從這個角度來判斷自己的行為。[7]
目的王國,翻譯為「Kingdom of Ends」,德語單詞為「Reich」,亦可翻譯為「realm」[8]。康德用它來表示「理性存在者在普遍法則下的系統」。由定言令式建立的普遍法則可用來評估個人行為的價值。當王國中所有人都按照定言令式來生活時——每個人都會將所有人視為最終目的,而不是把人視作實現目標的手段。[9]
只要人們服從普遍法則,他就屬於目的王國。理性存在者在制定法則時將自己視為立法者,在服從法則時則將自己視為普通市民。因此,道德行為是出於對目的王國所有普遍法則的尊重。如此下來,每個人都擁有尊嚴。[10]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克里斯汀·柯斯嘉德. 創造目的王國 初版. 中國大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300-17643-7 (簡體中文).
- ^ David Cummiskey. Respect, Dignity, and the Kingdom of Ends. Oxford academic. U.K: Oxford. [2022-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4) (English).
- ^ 牟宗三. 康德的道德哲學. 台灣: 學生書局. 2020-11-01. ISBN 9789571504155 (繁體中文).
- ^ 康德. 道德底形上學基礎. 台灣: 聯經. 1990-03-15. ISBN 9789570801941 (繁體中文).
- ^ 羅素. 第二十章. 西方哲學史 初版. 台灣: 左岸文化. 2005-01-03. ISBN 9789867854742 (繁體中文).
- ^ 01哲學團隊.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 EP35. 香港: 香港01. 2019-05-15 [2022-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5) (繁體中文).
- ^ 盧雪崑. 康德的形而上學新論. 新亞學報. 香港: 新亞書院. 2007-01-01: 131–175 (繁體中文).
- ^ Ivan Kolev. Kingdom of Ends. Thesaurus. 保加利亞: Sofia University Saint Kliment Ohridski. 2021 [2022-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English).
- ^ 張雪珠. 康德論自由:道德自由、法權自由與人的尊嚴. 台灣: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1-05-28. ISBN 9789863504504 (繁體中文).
- ^ 盧雪崑. 意志與自由 : 康德道德哲學硏究. 台灣: 文史哲. 1997-4. ISBN 9789575490478 (繁體中文).
- ^ Stephen Palmquist "'The Kingdom of God is at Hand!' (Did Kant really say tha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 11:4 (October 1994), pp.42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