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度是一處於穩定平衡狀態的物體,其傾倒的難易程度(即物體的穩定程度)。[1]

決定穩度的因素 編輯

物體(可能)繞着翻倒的底部邊緣點(線)叫翻轉點(線),過物體重心的重垂線與水平支持面(傾斜支持面在過翻轉點的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的交點稱做重穩心,重穩心到翻轉點(線)的距離叫翻轉半徑。穩度與重心的高度及翻轉半徑的大小有關,重心越低,翻轉半徑越大,穩度越大,對一般物體而言,在重心高度一定、支面大小一定時,向不同方向翻倒的難易程度不同,穩度具有方向性。[2]

支持面上物體穩度的定量描述 編輯

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在重心,只要中垂線(重力作用線)不超出物體的支持面,物體就不會翻倒。

考慮到穩度與重心高度和翻轉半徑有關,以物體向某方向翻倒的最大傾斜角的正切函數值來定量描述物體穩度,用η表示物體穩度,r表示翻轉半徑,h表示重心高度,則η=r/h,穩度η與翻轉半徑r成正比,與重心高度h成反比, [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教育科學出版社. 物理 必修1. 
  2. ^ 2.0 2.1 丁邦宏. 再谈物体的稳度及其定量描述. 物理教學. 2014-01 [2015-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