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民主共和國
前苏联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
芬蘭民主共和國(芬蘭語: Suomen Kansanvaltainen Tasavalta),又稱特里約基政府,是一個短命的蘇聯傀儡政權[1][2][3][4],由蘇聯在冬季戰爭期間佔領芬蘭的部分建立,蘇聯稱其為芬蘭唯一合法的政府,並能為芬蘭結束冬季戰爭及恢復和平。
芬蘭民主共和國 Suomen kansanvaltainen tasavalta Demokratiska Republiken Finland | |||||||||
---|---|---|---|---|---|---|---|---|---|
1939年—1940年 | |||||||||
地位 | 蘇聯傀儡政權 | ||||||||
首都 | 赫爾辛基 (宣稱) 特里約基 (實際) | ||||||||
政府 | 社會主義共和國 | ||||||||
總理 | |||||||||
歷史時期 | 冬季戰爭 | ||||||||
• 建立 | 1939年12月1日 | ||||||||
• 終結 | 1940年3月12日 | ||||||||
ISO 3166碼 | FI | ||||||||
|
歷史
編輯俄羅斯帝國崩潰後留下的權力真空使得芬蘭在1917年12月6日宣佈獨立,並隨後得到列寧領導的俄羅斯人民委員會的承認。1918年芬蘭經歷了慘烈的內戰,俄國布爾什維克支持的芬蘭赤衛隊在內戰失敗後部份領導人避居蘇聯,並在莫斯科成立芬蘭共產黨。內戰給芬蘭帶來巨大的創傷,脆弱的議會民主遭到來自國內外各方勢力的拉扯,遇上大蕭條更加風雨飄搖。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在未宣戰的情況下揮軍芬蘭。蘇方高層樂觀地認為芬蘭的工人們將會夾道迎接蘇軍的解放、不用一週的時間便能征服整個芬蘭。成立芬蘭民主共和國的目的是作為蘇聯佔領區的臨時政府,以取代原本的芬蘭政府,方便日後將整個芬蘭併入蘇維埃聯邦,成為蘇聯的第12個加盟共和國。然而侵略芬蘭以後才發現,芬蘭全國上下不分黨派團結一致抵抗蘇聯入侵、傀儡政府不受到當地人的歡迎、惡劣的天候與路況使得機動部隊派不上用場、芬蘭游擊隊與狙擊手讓蘇軍死傷慘重。
由於入侵芬蘭的行動受到挫折,因此原目標沒有實現。最後蘇聯與芬蘭政府於1940年3月12日簽定莫斯科和平協定,同日芬蘭民主共和國與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合併,成立在蘇聯之內的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芬蘭民主共和國一共存在102日。
參考資料
編輯- ^ The Winter War: Finland against Russia, 1939–1940. By Väinö Tann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Pp. x, 274. $5.00.).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58-03, 52 (1). ISSN 0003-0554. doi:10.1017/s0003055400232152.
- ^ A frozen hell: the Russo-Finnish winter war of 1939-1940. Choice Reviews Online. 1991-11-01, 29 (03). ISSN 0009-4978. doi:10.5860/choice.29-1689.
- ^ Garthoff, Raymond L. Soviet Strategic Thought, 1917-91. By Andrei Kokoshin. Cambridge: MIT Press, 1998. xiii, 225 pp. Notes. Index. $17.50, paper.. Slavic Review. 1998, 57 (4). ISSN 0037-6779. doi:10.2307/2501087.
- ^ The Nordic way: a path to Baltic equilibrium. Choice Reviews Online. 1994-05-01, 31 (09). ISSN 0009-4978. doi:10.5860/choice.3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