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公國軍波蘭語Armia Księstwa Warszawskiego)是華沙公國的軍事力量。這支軍隊以波蘭軍團為基礎;其總人數約為30,000人,並於戰時擴張至接近100,000人。軍隊組成主要為步兵,輔以強大的騎兵和砲兵部隊。拿破崙軍隊的習俗和傳統與波蘭傳統在這支軍隊中交雜,並導致一些衝突。但法軍對部隊建設的干預通常被認為促成了有益的現代化改革。

華沙公國的第五步兵團

組成

編輯

華沙公國軍隊的骨幹由來自波蘭軍團的軍人組成。[1][2] 而其餘人員則為經由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將軍號召的波蘭立陶宛聯邦軍隊英語Military of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士兵或熱血青年。[3] 1808年,第四次反法同盟結束後,公國所需的軍備降低,部分要求退役的士兵得到軍方的許可。[3] 1809年和1812年的戰爭前夕,軍隊因大量新兵入伍而急劇擴大,主要原因為公國將要與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組成國交戰,許多愛國者盼望家園回歸統一。[3] 最後的大規模招募階段發生於1813年的秋季和冬季,因拿破崙在俄法戰爭中戰敗自顧不遐,公國必須依賴自己以對抗龐大的反法同盟聯軍。[3]

 
索莫謝拉戰役帝國衛隊波蘭輕騎兵衝鋒,由亞努阿雷·蘇霍多爾斯基英語January Suchodolski繪製。

成立之初,華沙公國軍隊人數為30,000人,而其全國人口僅260萬人[4][5],如此規模的部隊對公國的經濟是個不小的負擔。[5] 軍隊而後又數次擴軍;當到了1809年,人數已經變為最初的兩倍。[5] 其中還有幾個來自法蘭西帝國的團。[5] 在1812年的戰爭中,接近100,000人被調派至戰場,單次投入的數量比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還多。[6] 1813年在俄羅斯戰敗返國後,根據不同來源指出,其重建部隊數量約為20,000[3]至40,000[7]人。

估計前後共有180,000至200,000人於這段時期在軍隊中服役。[5]

 
華沙公國戰爭部長的印章

除了華沙公國軍外,波蘭士兵還在法國軍隊中服役;最著名的為維斯瓦軍團英語Legion of the Vistula[8] 除了正規軍外,國民警衛隊也會參與交戰,如1809年和1811年一般。[8]

華沙公國軍的著名指揮官有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親王(在公國軍存在的絕大部分時間,他都作為該軍的總司令)[9]揚·亨利克·東布羅夫斯基[8]

編制

編輯
 
維斯瓦軍團英語Legion of the Vistula的步兵

華沙公國的軍隊由以下的編隊組成:

在1813年有幾個輕騎兵部隊被規劃,最終被合併為一個團。[17][18]

文化、訓練和服役時長

編輯
 
第十七烏蘭團的準將和上校

軍隊是法國民主文化和波蘭傳統文化的衝突產生處,主要集中於貴族,部分保守派軍人認為僅有貴族才能擔任軍官。[8]波蘭立陶宛聯邦軍隊英語Military of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相比,經由波蘭軍團的老兵傳承的法國革命和公民傳統,使得農民新兵的參軍意願更高。[3][19]而在經過現代化和採取法國軍隊的軍事規則和戰術,軍隊實力得到幅度增長。[19] 總體而言,華沙公國軍標誌着波蘭軍隊現代化的時期,新的軍事學說和科學被當時的波蘭軍官伊格納齊·普拉津斯基英語Ignacy Prądzyński所編纂。[8]

軍隊服役時間為6年,任何於21歲至28歲的公民都有可能被隨機徵招。[8] 同時也建立了相應對的軍校,包括三年的軍事學院和一年的申請制砲兵工程學院。[8]

因為這些改革和愛國主意,使得這支軍隊被法蘭西帝國視為一支積極性和素質高的部隊。[5]

作戰歷史

編輯
 
華沙公國烏蘭輕騎兵

這支軍隊於1807年華沙公國成立時所組建。並作為法國的盟友參加了拿破崙戰爭中的許多交戰立下赫赫戰功,包括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年–1807年),半島戰爭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年)和1812年至1813年的第六次反法同盟(特別是法國入侵俄羅斯[8]在1812年入侵俄羅斯時,大軍團第五軍英語V Corps (Grande Armée)全為波蘭部隊構成。[20] 在那場災難性的入侵中損失了7成的部隊。[7] 這支部隊在1813年的萊比錫戰役中再次遭遇慘重的傷亡,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將軍更在此戰死。[21][22]

 
戰爭重演活動 (華沙公國第四步兵團)

在1813年拿破崙於中歐戰敗後,公國遭到反法同盟的佔領。[18][21][23] 由於幾個要塞的守軍奮勇抵抗,軍隊的絕大部分士兵跟隨拿破崙返回法國。[18][23] 在波尼亞托夫斯基將軍死後,華沙公國軍陷入了混亂。1814年,這支軍隊仍有約8,000人在法國控制的區域(絕大部分於法國本土),但被編入法國軍隊,最終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正式解散。[18][21][23] 在1814年的《楓丹白露條約》後,絕大部分的波蘭士兵被俄羅斯軍隊監禁。[24]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iotr Stefan Wandycz. The United States and Po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53 [2012-05-10]. ISBN 978-0-674-92685-1. 
  2. ^ Paul Robert Magocsi; Jean W. Sedlar; Robert A. Kann; Charles Jevich; Joseph Rothschild. A History of East Central Europ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4: 29 [2012-05-10]. ISBN 978-0-295-95358-8. 
  3. ^ 3.0 3.1 3.2 3.3 3.4 3.5 Wojsko polskie. Napoleon.org.pl.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4). 
  4. ^ 雅瑟克·耶德魯赫英語Jacek Jędruch. Constitutions, elections, and legislatures of Poland, 1493–1977: a guide to their history. EJJ Books. 1998: 206 [2011-08-13]. ISBN 978-0-7818-063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5. ^ 5.0 5.1 5.2 5.3 5.4 5.5 Paul Robert Magocsi; Jean W. Sedlar; Robert A. Kann; Charles Jevich; Joseph Rothschild. A History of East Central Europ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4: 48 [2012-05-11]. ISBN 978-0-295-95358-8. 
  6. ^ William Fiddian Reddawa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and. CUP Archive. 1971: 232 [2012-05-11]. GGKEY:2G7C1LPZ3R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7. ^ 7.0 7.1 William Fiddian Reddawa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and. CUP Archive. 1971: 233 [2012-05-11]. GGKEY:2G7C1LPZ3RN.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Juliusz Bardach, Boguslaw Lesnodorski, and Michal Pietrzak, Historia panstwa i prawa polskiego (Warsaw: Paristwowe Wydawnictwo Naukowe), 1987, p.356-357
  9. ^ Norman Davies. Heart of Europe: The Past in Poland's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08-23: 162 [2012-05-11]. ISBN 978-0-19-280126-5. 
  10. ^ Kirasjerzy. Napoleon.org.pl.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11. ^ Ułani. Napoleon.org.pl.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7). 
  12. ^ Huzarzy. Napoleon.org.pl.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4). 
  13. ^ Szaserzy. Napoleon.org.pl.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4). 
  14. ^ Piechota. Napoleon.org.pl.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4). 
  15. ^ Artyleria konna. Napoleon.org.pl.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4). 
  16. ^ Artyleria piechoty. Napoleon.org.pl.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4). 
  17. ^ Napoleon.org.pl. Napoleon.org.pl.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18. ^ 18.0 18.1 18.2 18.3 John R. Elting. Swords Around A Throne. Da Capo Press. 1997-03-22: 380–3812 [2012-05-11]. ISBN 978-0-306-80757-2. 
  19. ^ 19.0 19.1 William Fiddian Reddawa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and. CUP Archive. 1971: 229– [2012-05-11]. GGKEY:2G7C1LPZ3RN. 
  20. ^ Otto Pivka. Napoleon's Polish Troops. Osprey Publishing. 2012-03-20: 19 [2012-05-11]. ISBN 978-1-78096-549-9. 
  21. ^ 21.0 21.1 21.2 Norman Davies.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1795 to the pres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269 [2012-05-10]. ISBN 978-0-231-05353-2. 
  22. ^ Ronald Pawly; Patrice Courcelle. Napoleon's Polish Lancers of the Imperial Guard. Osprey Publishing. 2007-08-21: 4 [2012-05-11]. ISBN 978-1-84603-256-1. 
  23. ^ 23.0 23.1 23.2 Otto Pivka. Napoleon's Polish Troops. Osprey Publishing. 2012-03-20: 22–23 [2012-05-11]. ISBN 978-1-78096-549-9. 
  24. ^ David Laven; Lucy Riall. Napoleon's Legacy: Problems of Government in Restoration Europe. Berg. 2000-02-01: 116 [2012-05-11]. ISBN 978-1-85973-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