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炎(1902年—1937年8月27日),又名蔡善舉,字孑遺絜宜,男,安徽合肥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和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畢業生。曾參加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六十七師二○一旅少將旅長蔡炳炎。

淞滬會戰爆發時,任中華民國陸軍第十八軍六十七師二○一旅少將旅長。1937年8月27日晨,在淞滬會戰中殉國,時年35歲,後追授陸軍中將。[1]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蔡炳炎家境清貧,務農為生,7歲進入私塾接受啟蒙。

1919年,安徽大旱,蔡家絕收,遂輟學回家當塾師。1924年6月,蔡炳炎在其舅父鄧子云(同盟會成員)的引薦下考取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步科,同年11月畢業。[2]為討伐陳炯明叛亂,孫中山決定以軍事學校第一期黨員為基幹,組建2個教導團,作為校屬武裝。蔡炳炎被分配在教導第二團任排長。

1925年1月31日,廣州革命軍誓師東征討伐陳炯明。2月初,在進攻淡水戰鬥中,蔡炳炎隨教導第二團在城外負責阻擊增援之敵。蔡炳炎率隊勇猛衝殺,擊潰陳炯明部。3月12日,陳炯明主力數萬之眾,與廣州革命軍在棉湖、鯉湖一帶相遇。教導第一團傷亡慘重。蔡炳炎和幾位排長見勢由鯉湖附近主動向前移動,夾擊敵軍獲勝。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滇軍總司令楊希閔、桂軍總司令劉震寰公開叛亂,廣州革命軍回師平叛。6月中旬,蔡炳炎參加進攻廣州白雲山、龍眼洞之敵,戰績顯著。平亂後,蔡炳炎升任黃埔軍校教導二團二營六連連長。

不久,陳炯明趁國民政府初建和廖仲愷被刺之機,重占江東,集兵於惠州,再圖進犯廣州。10月1日,蔡炳炎隨廣州革命軍第一軍再次東征,攻克惠州。在河婆之戰中,廣州革命軍以1個團兵力,潰敵萬餘,蔡炳炎在戰鬥中,表現突出。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12月下旬,蔡炳炎在攻克永定、永泰等戰鬥中,因勇敢善戰,晉升為第三師第八團副營長。

1927年初,北伐軍乘勝向長江下游挺進,蔡炳炎隨師進駐鎮江,後取蚌埠,6月攻佔徐州後再回師鎮江,晉升中校營長。「四·一二」政變後,蔡炳炎調任第九軍軍士教導大隊上校主任,不久又調任總司令部補充第五團團長。11月,他奉命再次渡江北上。途中,何應欽將其調到他的第一軍第三師第八團任團長。12 月上旬,蔡炳炎率部再次攻克徐州,因墜馬致右小腿骨折。住院治療期間,蔣介石宋美齡親往醫院探視。

1928年夏,蔡炳炎傷愈不久,即參加進攻魯南、濟寧等戰役。戰事結束後,蔡炳炎部改為第二師第五旅第十團,繼任團長之職。

1929年,蔡炳炎調往北京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學習。翌年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令正在陸大特別班學習的原第九軍副軍長衛立煌回江淮地區招募新兵,蔡炳炎亦奉命隨往,任第三縱隊少將參議。在江淮地區募得2個團新兵後,蔡炳炎兼任第一團團長。未幾,又招募2個團新兵,蔣介石將反蔣失敗的第四十五師番號改交衛立煌,原第四十五師所剩部隊與4個新兵團合併成立新第四十五師,蔡炳炎任該師第一三五旅第二六八團團長,進駐徐州,兼徐州警備司令。

1931年初,中原大戰結束後,新第四十五師改編為第十師,調往井岡山參與對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三次「圍剿」。蔡炳炎復回陸大特別班完成沒有修完的學業。

1932年春,蔡炳炎在陸大特別班學習結業後調至南京,任胡宗南部第一師參謀長兼開封警備司令。旋任第十八軍軍部參謀兼幹部訓練處副主任。後應安徽省政府主席吳忠信之請,任安徽警備第二旅旅長。9月,升任安徽省保安處少將參謀長。次年3月,又升任安徽省保安處中將處長。在任期間,因圍剿中國工農紅軍有功,受到蔣介石嘉獎。1935年初,曾率保安團、隊,配合劉鎮華部第十五軍在皖南譚家橋大敗由粟裕擔任參謀長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7軍團軍團長尋淮洲亦在戰鬥中身亡。[3]

民國1935年3月,蔡炳炎因與安徽省主席劉鎮華不睦,辭去安徽省保安處長職務。

同年4月,應陳誠之召,調到中央陸軍整理處軍官大隊任大隊長,次年調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第二〇一旅少將旅長。1937年初,奉命率部駐防廣東韶關,修築公路。

抗戰

編輯

淞滬會戰爆發後,蔡炳炎隨第十八軍開赴淞滬戰場,率部扼守羅店一線陣地。 1937年8月25日,日軍遣第十一師團多田駿部,從川沙口登陸,佔領陸家宅、沈宅一線,企圖進攻羅店,以威脅上海守軍之側背。 8月26日,為消除上海守軍側背的威脅,蔡炳炎率部夜襲陸家宅,殲滅日本守軍。 27日凌晨,日軍增援部隊趕到,雙方死傷慘重。蔡炳炎見情況萬分危急,遂將指揮所向前推進幾百公尺,設在衝擊部隊的散兵線後面,親自督率一個營及特務排向日軍衝擊,下達「本旅將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進者生,後退者死,其各稟遵」的命令,高呼:「吾輩只有兩條路,敵生,我死!我生,敵死!」。[4] 鏖戰中,蔡炳炎不幸胸部中彈殉國。

身後

編輯

蔡炳炎殉國後,國民政府追授中將軍銜。靈柩運往安慶時,沿途蘇州、南京、蕪湖等地的各界人士皆為之舉行公祭。

1937年12月下旬,靈柩運回合肥故里下葬。

1947年5月10日,國民政府以2821號公報發佈了對蔡炳炎的褒揚令:「抗戰軍興,禦敵淞滬,身先士卒,為國捐軀,寰宇重光,彌遠忠烈,應予明令褒揚」。

1985年4月,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安徽省人民政府為表彰先烈,追認蔡炳炎為革命烈士。

1986年9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撥款3萬元,將蔡炳炎靈柩葬於合肥蜀山烈士陵園。[5]

2004年9月7日,蔡炳炎將軍銅像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落成。[6]

其他

編輯

蔡炳炎開赴抗日前線時,再三囑咐愛妻:「現在抗戰很緊張,何時回來很難預料」,「你照顧好幼小的子女外,還可參加婦女抗日救亡團體,為國家出點力。」臨戰前,信告愛妻:「國將不保,家焉能存在!」[7]

張治中很熟悉蔡炳炎,當他突聞蔡炳炎在羅店陣亡的消息,不由淚水流下兩頰。悲痛之時,作詞《滿庭芳·緬懷蔡炳炎》一首,寄託哀思。詞中寫道:寡言少語,忠厚老實,離鄉從軍,縱馬橫刀十餘年,盡心盡職。 淞滬戰役挺身出,高舉抗日救國旗。羅店戰身先士卒,功德傳後世。[8]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