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亥召(又譯「道亥召」,意思是陶亥上的廟),俗稱新廟藏語名「熱喜朋蘇屹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

陶亥召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新廟(道亥召)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4-159
登錄2006年9月4日

簡介 編輯

陶亥召背靠黃土高坡,東鄰牛孛牛川,南鄰泉水湧出的傲尼陶亥(又譯敖古腦陶亥),故稱陶亥召。[1]該廟一說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另一說建於1652年,廟址在原來的新廟鄉人民政府所在地以東約15華里處,阿勒騰席熱鎮以東約160華里。[2]

建廟之時,熱喜台吉正住在赤開溝河畔。他得知五世達賴抵達北京,便遷往叩拜。五世達賴示意他回去後興建一座召廟。熱喜回來後,四處傳達五世達賴的意思,並且多方籌資,請一位喇嘛選定在勃牛川殺界塔為廟址興建此廟,初稱「熱喜台吉廟」。該廟初建時,僅有一個獨瓜、幾間住所、少量念經設備,喇嘛僅有6至7人。清朝同治年間,該廟被馬化龍回民起義軍焚毀。此後,該廟喇嘛四處化緣,籌建新廟,並由郡王旗的哈根布都河勒格其赴青海向倉布佛爺請示重建新廟。倉布佛爺指定在距舊廟約8華里的黃羊塔布哈河西岸的「敖古腦陶亥」地方建廟。此廟建成後,稱為「陶亥召」,俗稱「新廟」。[2]

新廟建築風格藏漢結合。原有正殿49間,為三層起脊樓房。正殿東西各有3間獨瓜,也是起脊樓房,內供奉石母娘娘等神像。正殿後面分別為25間和3間大的馬王廟。正殿前為49間的桑克慶殿。桑克慶殿以東為49間的獨瓜,以西為29間的獨瓜,均是藏式風格建築。四大天王廟的東南側有佛倉兩院,是該廟活佛居住之所;正南有25間大的五道廟,是漢式起脊瓦房。該廟以北建有一座大型佛塔與八座小型佛塔,自東向西一字排列;該廟西南建有兩座小塔。此外,該廟還有喇嘛住宅200多間。[2]

新廟建成之後,到1863年喇嘛達到500多名,設有完整的宗教機構。當時,該廟有活佛1人,該廟一年內念80次大經念,每日念小經。察哈爾盟烏蘭察布盟昭烏達盟等地的喇嘛均來該廟取經。[2]陶亥召曾是鄂爾多斯境內的大型寺廟群,也是宗教、文化、醫學中心之一。[1]

腦布生寧日布是該廟知名活佛,也是鄂爾多斯地區知名活佛之一。他曾赴西藏學習二十年,精通佛法,醫術超群,著有醫學著作。[2]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廟部分建築遭到拆毀,保存至今的原有建築有桑克慶殿一座,兩個獨瓜,一院佛倉,以及部分喇嘛住宅,均為藏漢風格的建築物。改革開放後,該廟歷經修復,恢復了其壯觀的面貌,並被定為伊金霍洛旗宗教活動點之一。[2]21世紀初,在原址重建了三層的正殿,並將倖存下來的桑克慶殿及東西兩側的藏式獨瓜進行整修,還整修了法相僧院、時輪僧院。桑克慶殿前建有一座小型廣場,並將廣場的地面加以硬化。[2][1]陶亥召重新成為周邊民眾朝聖之地。陶亥召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總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1]

1994年7月20日,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公佈該廟為伊金霍洛旗文物保護單位[2]2006年,被公佈為第四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