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俱樂部舊址
36°03′46.5″N 120°18′51.5″E / 36.062917°N 120.314306°E 青島俱樂部舊址[1][2][3][4][5],又稱青島國際俱樂部舊址[6][7][8][9],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1號,地處中山路最南端與太平路、蘭山路路口,建於1910-1911年,由德國建築師羅克格設計,1914年日軍佔領後改為軍事法庭,1921年改為青島國際俱樂部,1949年後曾先後為中蘇友好館、青島市科技館、青島市科協辦公樓,現為飯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的一部分。
青島德國建築群 | |
---|---|
青島國際俱樂部舊址 | |
青島俱樂部舊址,2019年12月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1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10年 |
編號 | 6-0000-5-095 |
認定時間 | 2006年5月25日 |
歷史
編輯青島俱樂部(Tsingtau-Club)成立於1903年11月,是青島德佔時期德國駐軍軍官、政府官員及商人的社交場所,俱樂部的活動地點原本在位於廣西路安徽路路口東南角的博德維希商業大樓中。1909年俱樂部決定新建活動場所,由當時居住在天津的德國建築師羅克格(Curt Rothkegel)設計,工程指導與內部設計由建築師維爾納·拉查洛維奇(Werner Lazarowicz)完成[1],建築師李希德(Paul Friedrich Richter)開設的建築公司承包施工,新樓於1910年5月開工,1911年10月建成[2][3]。
1914年11月日軍佔領青島後,俱樂部建築最初被用作德國俘虜家屬收容所,後改為日本守備軍軍事法庭[1][3]。1921年,在歐美僑民的建議下,時任日本守備軍司令由比光衛決定將該建築改作會員制的青島國際俱樂部(英語:Tsingtao International Club,亦譯「青島總會」),其會員範圍也逐漸擴大,包括歐、美、日僑民及中國官員、知識分子及前清貴族[1]。有資料稱當時為會員的劇作家洪深曾在此宴請導演張石川與影星胡蝶,青島市市長沈鴻烈曾於1935年在此宴請蔡元培[6]。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僑民被日軍拘捕,中山路俱樂部會址被徵用,俱樂部遷至迎賓館,會員僅有軸心國在青人士[6]。1945年日本投降後,此處一度改為美國紅十字會俱樂部,並以當時駐青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司令謝勃爾少將的名字命名為「謝勃爾俱樂部」(Shepherd's Club)[10]。1946年7月復為國際俱樂部會址[11]。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青島後,國際俱樂部解散。1949年10月2日,中蘇友好協會青島分會成立,會址設於中山路1號青島俱樂部舊址[12],名為「中蘇友好館」。館內原一樓餐廳改為圖書室,舞廳改為閱覽室,有可供閱覽的中文、俄文報刊圖書;二樓設講座廳,作家茅盾曾在此舉辦文藝座談會,此外原保齡球館改為小型電影院,放映蘇聯紀錄片[6][13]。
1960年代中蘇交惡以後,1964年3月31日,經青島市人民委員會批准,中蘇友好館改為青島市科學技術宣傳館,「文革」期間改稱青島市科學技術電影場[14]。1975年,青島市革委會生產指揮部科技組遷至中山路1號[15]。1978年12月,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簡稱「市科協」)恢復,辦公地點設於中山路1號,青島市科技宣傳館為其直屬事業單位,1980年改名青島市科技館[14][16]。1996年,科技館新樓在中山路1號後方的中山路3號開工[14]。1999年12月30日,該建築以「青島國際俱樂部舊址」之名列入第六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7]。2000年列入青島市第一批歷史優秀建築[7]。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擴展名單[8]。2010年前後,青島市科協遷出青島俱樂部舊址,該建築改為高檔餐廳至今[1]。
建築特色
編輯青島俱樂部舊址佔地面積3234平方米,建築面積1891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地上2層,地下1層,有閣樓,平面呈不規則形[9] 。外牆為水泥拉毛牆面[4],花崗岩粗石砌基,窗台、檐口也以花崗岩粗石鑲嵌[2]。南向正門有以4根圓柱支撐的挑廊,其上為二樓露台(1920年代擴建時封閉)。露台後側起巨大山牆,凸出於主立面[5]。樓西側另開一入口[9]。主樓南側為庭院[5]。
樓內鋪人字形木地板,天花板露木裝飾,設有寬大美觀的木製扶梯[4]。建成之初,俱樂部一層為遊戲室、桌球廳、閱覽室、若干辦公室,以及一處鄰近花園帶有遮陽篷坐席的酒吧。一層樓梯間前廳內有存衣處,前廳有一處由藍色瓷磚砌成、有金箔鑲嵌成德意志帝國鷹徽圖案的壁爐,至今保存基本完整。二層有大餐廳、經理室、秘書住房及東、南兩處露台。地下室為酒窖、廚房、洗衣間、工具間、若干儲藏室及僕人用房[2]。
另據學者魯海回憶,1920年代至1930年代國際俱樂部時期,俱樂部主樓一層進大門後為衣帽間,其後為設有沙發和彩色瓷磚壁爐的中央大廳。東端為餐廳和備餐間,可通過小型升降機從設於半地下室的廚房傳送菜餚。東南角為酒吧間,正南為交誼廳,酒吧與交誼廳之間以寬大拉門相隔,舉辦舞會時可拉開形成一大通間。二層東端為圖書館、閱覽室,南部為桌球室、橋牌室、小交誼廳。院內東側單獨建有保齡球館和壁球館,另有更衣室和咖啡座。院內北側臨廣西路有花園和溫室[18]。
該建築整體按德國青年派風格設計而成[2],建成時受到了較好的評價。當年出版的德文雜誌《Deutsche Bauhütte》認為,該建築在風格上「與德國郊區那些非常舒適的富家住宅非常相似」[1]。
圖集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2.0 2.1 2.2 2.3 2.4 托爾斯滕·華納.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 柏林: Ernst & Sohn. 1994. ISBN 3433024294.
- ^ 3.0 3.1 3.2 袁賓久. 《青岛德式建筑》.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12-10905-0.
- ^ 4.0 4.1 4.2 徐飛鵬. 《青岛历史建筑(1891-1949)》.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7-5436-3519-4.
- ^ 5.0 5.1 5.2 竇世強 繪; 李明 著. 《画说青岛老建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3134-2.
- ^ 6.0 6.1 6.2 6.3 魯海. 《青岛老楼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6-7.
- ^ 7.0 7.1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青规字〔2006〕72号).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24-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 ^ 8.0 8.1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青岛德国建筑群资料. 青島政務網. 2006-06-10.
- ^ 9.0 9.1 9.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島市建設委員會 (編).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
- ^ Tsingtao Historical Report: U.S. Marines 1945-49. That's Qingdao. [2024-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3).
- ^ 中山路1号历史变迁:青岛俱乐部到中苏友好协会. 青報網. 2015-11-16 [2024-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6).
-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五篇 其他社团,第六章 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 《青岛市志·社团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7. ISBN 7-5011-3609-2.
- ^ 魯繼勇. 百年老楼里的个体与集体记忆 (PDF). 青島早報. 2022-08-20 [2024-03-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8-20).
- ^ 14.0 14.1 14.2 青島市科技館.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青岛市科技馆建馆50年回顾. 2014-03-28 [2018-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2).
-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一篇 科技机构与群众团体,第一章 科技机构. 《青岛市志·科学技术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9. ISBN 7-5011-4379-X.
-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一篇 科技机构与群众团体,第二章 科技群众团体. 《青岛市志·科学技术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9. ISBN 7-5011-4379-X.
- ^ 李曉寒. 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出二十处古文化遗址及近代优秀建筑榜上有名. 青島日報 青島政務網. 2000-01-26.
- ^ 魯海. 中山路1号陈年旧事.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2009-03-09 [201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