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耕夫(1909年12月—2000年12月6日),原名黃昂,字季臧浙江省平陽縣鳳臥灣(今鳳臥鎮鳳安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黃耕夫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
任期
1977年1月-1980年1月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09年12月
浙江省平陽縣鳳臥灣
逝世2000年12月6日
籍貫浙江省平陽縣鳳臥灣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學歷

生平 編輯

中華民國 編輯

1933年,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法律專科。1936年秋,在浙南家鄉參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底,國民黨對浙南遊擊根據地發動清剿,企圖在六個月內消滅紅軍挺進師和游擊隊,因此閩浙邊臨時省委組建白區工作團,秘密進入溫州城區。黃耕夫參加了白區工作團,同黃先河周飲冰等在溫州開展民運。1937年3月,中國共產黨浙南特別委員會派往上海學習的吳毓受中共中央上海辦事處的委託,帶回中共中央給閩浙邊臨時省委的電文。由於浙江省委書記劉英在平陽北港的游擊區受到國軍嚴密封鎖,無法取得聯繫,吳毓遂在溫州與白區工作團商定,以閩浙邊臨時省委和抗日紅軍閩浙軍區司令部的名義,向國民黨浙江軍政地方當局發出「快郵代電」,建議和平談判[1]。5月,浙江國共兩黨代表在平陽山門和鰲江舉行談判,但談判最終破裂。七七事變後,閩浙邊臨時省委再次向國民黨閩浙贛皖四省邊區主任劉建緒提出合作主張。8月24日在溫州重開談判,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派和談代表吳毓、黃耕夫與劉建緒一方的代表鄧切等進行了第二次國共談判,並最終達成了和談協議,標誌着浙江省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開始[2]

同年8月,黃耕夫任閩浙邊臨時省委統戰秘書,從事統戰工作。1938年1月,臨時省委在平陽山門創辦抗日救亡幹部學校,紅軍挺進師師長閩浙邊軍區司令員栗裕任校長、黃先河任副校長,黃耕夫出任教務長[3]。同年3月,栗裕率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開赴皖南抗日前線後,時兼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長的黃耕夫被省委任命為新四軍駐閩浙邊後方留守處主任。1939年6月,黃耕夫赴延安,在中央黨校學習。1941年2月在延安任中央組織部幹部科幹事、中央黨務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延安整風後,在中央社會部從事保衛工作。1945年11月,奔赴東北(1946年3月初抵達)。1946年4月28日,解放軍攻佔哈爾濱,他出任中共哈爾濱市委社會部三科科長,之後升任公安分局長、市公安局副局長、市委委員、市委社會部副部長,負責逮捕潛伏在哈爾濱的日本特務機關與滿洲國特務,並參與破獲李兆麟將軍被害案、逮捕國軍中將姜鵬飛、挫敗軍統濱江組[4]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1949年12月,黃耕夫抵達南京,任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兼南京檢察署檢察長,並主持破獲了1950年9月3日的埃及駐華大使館被劫案[5][4]。1953年1月,調任中央公安部三局副局長、局長、部黨組成員,負責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各地治安情況。1958年反右鬥爭後,黃耕夫調任中共哈爾濱醫科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4年8月,任上海機械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兼院長。1977年1月,出任同濟大學黨委書記(至1980年1月)[6][7]

1980年8月,他到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工作,任上海市第七、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1985年12月離休。2000年12月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8]

參考 編輯

  1. ^ 楊長岳主編. 金萧地区抗日战争史长编 上.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9.06: 196. ISBN 978-7-80208-912-9. 
  2.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浙南游击区.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3.04: 403–404. ISBN 7-5065-2193-8. 
  3.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浙江革命根据地教育资料汇编 中.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03: 29. 
  4. ^ 4.0 4.1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浙南分會編. 历史岁月回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431–440. 
  5. ^ 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 红日照钟山 南京解放初期史料专辑. 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9.04: 79. ISBN 7-80614-452-8. 
  6. ^ 安樹芬,彭詩琅主編. 中华教育通史 第12卷. 北京:京華出版社. 2010.01: 2608. ISBN 7-80724-787-8. 
  7. ^ 季嘯風主編. 中国高等学校变迁.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01: 388. ISBN 7-5617-0688-X. 
  8. ^ 林順道主編;平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平阳年鉴 2001.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1.11: 315–316. ISBN 7-5027-5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