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胡葡萄/有機化學自學計劃/魁北克酚

魁北克酚
IUPAC名
2,3,3-三-(3-甲氧-4-羥基苯基)-1-丙醇
識別
CAS號
ChemSpider 29784847
SMILES
 
  • COC1=C(C=CC(=C1)C(CO)C(C2=CC(=C(C=C2)O)OC)C3=CC(=C(C=C3)O)OC)O
InChI
 
  • 1/C24H26O7/c1-29-21-10-14(4-7-18(21)26)17(13-25)24(15-5-8-19(27)22(11-15)30-2)16-6-9-20(28)23(12-16)31-3/h4-12,17,24-28H,13H2,1-3H3
InChIKey YYZUHPNBYRRBOR-UHFFFAOYAE
性質
化學式 C24H26O7
摩爾質量 426.46 g·mol−1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魁北克酚

歷史

編輯

魁北克酚在2010年由美國羅德島大學生物活性植物研究實驗室(Bioactive Botanic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研究團隊發現和命名,成員包括娜溫德拉·塞拉姆Navindra Seeram)、李麗婭(Liya Li,音譯)等。楓糖是一種全球廣泛流行的天然甜味劑,而且被先前研究指出具有抗氧化抗突變英語Antimutagen,所以學術界對辨識楓糖化學成分很感興趣。因此,該實驗室啟動了一項協作計劃,旨在完全辨識加拿大楓糖樣本里的化學成分。[1]

研究人員先把楓糖樣本存放在攝氏零下20度,一星期後取出,然後進行溶劑提取,從而把楓糖成分溶解到1-丁醇,再用旋轉蒸發儀移除1-丁醇溶劑,得到楓糖提取物,接着用甲醇浸取楓糖提取物里可溶於甲醇的成分。透過多個色譜方法,他們從可溶於甲醇的提取物里分離出一種未知化合物,呈白色非晶體粉末狀。研究人員以質譜法核磁共振波譜法判定這種未知化合物的結構,並把它命名為魁北克酚,此名取自楓糖的主要產地——加拿大魁北克省[1]

製備

編輯

從楓糖處理過程生成

編輯

全合成

編輯

2013年,Kasiviswanadharaju等人報道了魁北克酚及其衍生物的全合成路線。該路線以取代溴苯(a)和取代苯甲醛(b)為起始原料,兩者皆由市售的酚類取代反應製得。首先,(a)被製成格氏試劑有機鋰試劑,然後與(b)加成,生成取代二苯甲醇(c)。隨後,(c)被溴化,形成(d)。(d)和取代苯乙酸酯(e)在LDA存在下偶聯,產生酯(f),之後,它被氫化鋁鋰還原為醇(g)。(g)在鈀碳催化下氫化脫除苄基保護基,就得到魁北克酚。在(c)到(f)的轉化中,研究者起初希望令(c)和(e)在催化量的對甲苯磺酸存在下直接縮合產生(f)。然而實驗表明在這樣的反應條件下,大部分的(c)都歧化為取代二苯甲酮(h)和取代二苯甲烷(i),而沒有生成目標產物。利用維蒂希反應將(h)轉化為(f)的嘗試同樣以失敗告終。隨後,研究者嘗試了多種方法,先將(c)轉化為溴代產物(d)再與(e)反應,最終發現利用乙酰溴溴化(c)是可行的。

同年,Sébastien等人提出並驗證了魁北克酚的另一種全合成路線。該路線以4-溴-3-甲氧基苯酚(a')和4-羥基-3-甲氧基苯乙醇酸(j)為起始原料,總產率為37%。首先,(j)的銫鹽與溴乙烷反應,生成乙酯(k)。(k)與苄溴反應,生成(l);該步為(k)中的酚羥基引入了保護基。然後,(l)被戴斯-馬丁試劑氧化為α-酮(m)。用四溴化碳三苯基膦處理(m),發生Corey–Fuchs反應得到(n)。(a')則通過取代反應引入苄基保護基生成(a),後者被轉化為芳基硼酸(o),再與(n)發生鈴木反應形成偶聯產物(p)。對(p)催化氫氫化脫除分子中的苄基保護基,同時碳碳雙鍵被還原,得到(q)。最後,(q)被氫化鋁鋰還原為魁北克酚。[2]

化學反應

編輯

生物活性

編輯

【消炎】【大腸癌細胞】

應用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Li & Seeram 2010,第125, 126頁.
  2. ^ Cardinal & Voyer 2013.

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