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Jinghaishuishou/olduserpage

關於
cmn-N
這位用戶的母語官話
简体这位用户使用简体字
Pīnyīn該用戶使用拼音輸入法中文維基百科作出貢獻
該用戶使用Google_Chrome
中文維基百科作出貢獻
這個用戶喜歡看百科全書
這個用戶是無神論者。
這位用戶不吸煙
Bandera heterosexual.PNG
這個用戶自認是異性戀
該用戶現在或曾經居住於武漢
這位用戶是武漢大學的學生、校友或教職員。
這個用戶的星座是巨蟹座
這個用戶屬
這個用戶是男性
這個用戶認為諾貝爾獎理應是他的囊中之物。諾貝爾獎敬佩我。
Wikipedia:巴別

我不喜歡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容易滔滔不絕,聲音特大。我希望能改掉這個毛病,讓自己變得有涵養一些。缺妹子。不喜歡獨處,但是在人堆里又容易被人晾一邊,因而常被人誤會成喜歡安靜。我很懶(常常以「怕麻煩」來辯解),但卻又想完成偉大壯舉。我是巨蟹座(一個屬於凱撒亞歷山大大帝的星座!)男性,有些兒迷信,雖然口頭上拒絕任何神秘主義占星學……

條目長度

編輯

我以為傳統紙質百科與維基百科的最大區別並不在條目的嚴謹性,而是條目體系的層次性。比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第二版「美國電影」條,把《角鬥士》的導演說成索德伯格。專家編出來的東西也常有錯誤。但是一般傳統百科中,條目的長度與重要性有一定關聯。當然也難免考慮到資料的豐富程度,以及編者個人的愛好。

一般來說,一個條目在《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中超過3頁(要知道「英國」、「法國」條目也就3頁。科學家中只有牛頓達爾文到了3頁,最長的人物條目是莎士比亞),我就支持在維基百科中把它寫到150K(淨長度,非加權長度)。2頁的話差不多對應100K。1頁50K。如若在大英、大美或中國大百科中所佔不到三分之一頁,那麼5-30K都應當是可以接受。當然大英和《大美百科全書》都偏重英美文化,因而標準有時也可以酌情浮動。某些分支條目因其主題的綜合性也可以寫長,比如「中國文學」,其理想長度大概在「中國」條目的50%到100%之間。

《不列顛百科全書》中譯本的國家條目是經過壓縮的。其原版長度與《大美百科全書》類似,抽出來都可以單獨成書。而維基百科上則是小條目主義盛行。不過一些城市條目卻很容易寫得超長,像德文版就有許多入選特色的城市條目超過200K。一方面我不認為條目寫得長就是寫得好,另一方面我不贊成單純以長度原因拆分條目。條目分立的原因應該是其主題、內容的獨特性。

條目結構

編輯

關於條目的結構安排。對比大英百科和大美百科的「愛因斯坦」條,大英的版本中幾乎全篇都在介紹其生平、社會活動,而只是提了一下他的科學貢獻,大美的版本中關於他的「生平和性格」只是幾個小段,80%的篇幅是講他提出的各種理論。關於條目間的內容分配,一個例子是大美百科中「拜倫」條,其中介紹《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等作品敘事內容的部分甚至比它們對應的單獨條目還多,那些單獨條目基本上只是講講出版和評論的狀況。《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第一版中,很多作家的代表作沒有單獨條目,第二版中增加了。但有些是直接從第一版的原主條目中抽出,而在主條目中補上一句介紹。這反而造成了主條目內容比例的失衡。我的傾向:一些特別有個性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對其生平詳加介紹,他們的科學理論到那些理論對應的條目上寫,而主條目中提及。一般科學家就着重寫其科學貢獻。藝術家條目,在主條目中僅僅寫其生平、風格、主題,其作品的內容可以到作品條目里寫。

條目的語氣、風格

編輯

一開始我覺得條目中絕對不應出現設問句,那是教科書筆法,但後來我在大美百科的一些科學條目發現了這種筆法。條目中引用詩文,不少人覺得是非百科內容,但是大英百科的「馬丁·路德」條引用了他的自傳好幾段,「愛丁堡」條引用了一段鄧巴的詩句,因而現在我認為,為了襯托主題而做些引用是合理的。《人權百科全書》中那些關於人權文件的條目甚至直接引用文件的全文。傳統百科中人物和地理方面的條目,更有不少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或帶有感情色彩。我懷疑,維基媒體百科教科書文庫辭典的劃分過於細緻,這幾種媒介其實沒有絕然界限。

推薦幾部專業百科全書

編輯
  •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 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
  • 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 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中國電氣工程大典. 北京市: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9.
  •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北京市:農業出版社
  • 中國水利百科全書. 北京市: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4.
  • 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 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東營市:石油大學出版社, 2000.03.
  • 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