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掞藜(1899年—1935年8月5日),字楚賢湖南新化大同鎮時榮橋村(今邵陽市新邵縣坪上鎮時榮村)人。中國歷史學家,「南高史地學派」成員,「信古派」代表,被稱為「信古派第一幹將」。

劉掞藜
楚賢
性別
出生1899年
 大清湖南省新化縣大同鎮時榮橋村
逝世1935年(35—36歲)
 中華民國湖南省新化縣
籍貫湖南省新化縣
民族漢族
學術工作
著名作品
  • 《世界史略》
  • 《中國政治史》
  • 《中國民族史》
  • 《史學與史法簡編》
  • 《中國上古史略》
  • 《隋唐五代史要》
  • 《宋元明清初史》

生平

編輯

劉掞藜家鄉湖南新化,地處偏遠,世代耕讀,劉掞藜是族中離鄉讀書的第一人。幼年就讀新化縣城的小學,「以勤敏聞」。其後到寶慶念湖南第二聯合中學(今邵陽市第二中學),益發勤奮用功,因成績優異,年年獲免學費。然而因家境貧困,劉掞藜畢業後未能繼續升學,被迫回家成婚。不久,他變賣新婚妻子的嫁妝,親自跑到寶慶,購得石印本《正續皇清經解》、《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書,回程時因書擔負荷過重,又遇雨泥,花了兩天時間才回到家。劉掞藜的叔叔以他為浪費,要把他辛苦買來的書全部燒掉,幸好被劉掞藜的祖母阻止。其後他置書於家中小閣樓,不分寒暑,日夜苦讀,如是兩年,紮下了堅實的經學基礎。然而,劉掞藜自幼就有風濕痺萎之疾,個性又狂嗜讀書,不喜運動,兩年苦讀,更使這一宿疾加劇。[1]

其後劉掞藜復學,入長沙雅禮大學讀英語,一年後又到北京借居佛寺讀書。所帶金錢用光,每天只吃一餐,至「飢腸或鳴,讀弗省也」。不久回到長沙,暫時擔任省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教員。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地部,師從史學大師柳詒徵,治學由經入史。當時南京高師供給學生膳宿,劉掞藜的生活漸稱安定,但尚不足以支持他搜購書籍,只得利用時間幫忙校方印講義,得酬用來購買《資治通鑑》等書,日夜鑽研。此一期間,劉曾擔任該校史地研究會總務部副主任,後又負責該會研究部工作。

1923年,劉掞藜在《讀書雜誌》上針對顧頡剛疑古學說展開辯論[2],自此名揚學界,予人「信古派大將」的印象。錢玄同批評他「信經」,「仍舊不脫二千年來『考信於六藝』的傳統見解」。[3]

1924年,馮友蘭延聘劉掞藜到開封中州大學(今河南大學)執教,其間撰著《世界史略》,長達20萬字。1927年,經沈雁冰(茅盾)介紹,轉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今武漢大學)歷史社會學系主任、教授。1928年又應聘任國立成都大學(今四川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其間撰《中國政治史》、《中國民族史》、《史學與史法簡編》,共計數十萬字。1930年,任國立武漢大學史學系教授,其間撰《中國上古史略》、《隋唐五代史要》、《宋元明清初史》,合計亦數十萬字。

劉掞藜先後轉任各校,一直為風濕宿疾所苦,但仍勉於講授,很少因病痛缺課。1932年夏,因舊疾復發,辭職回鄉。1935年,劉掞藜因舊疾未痊,加以氣痛等症纏身,於舊曆七月初七日(8月5日)[4]病逝,得年36歲。其學生陶元珍撰《亡師新化劉掞藜先生事略[5],以示紀念。

著作

編輯

專書

編輯
  • 《世界史略》,開封中州大學
  • 《中國政治史》,成都大學
  • 《中國民族史》,成都大學
  • 《史學與史法簡編》,成都大學
  • 《中國上古史略》,武漢大學
  • 《隋唐五代史要》,武漢大學
  • 《宋元明清初史》,武漢大學

論文

編輯
  • 〈讀顧頡剛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的疑問〉,《讀書雜誌》第11期,1923年7月1日
  • 〈討論古史再質顧先生〉,《讀書雜誌》第13-16期,1923年9月-12月
  • 〈漢代之婚姻奇象〉,《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1卷第2期,1930年4月
  • 〈唐代藩鎮之禍可謂為第三次異族亂華〉,《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1卷4期,1930年10-12月
  • 〈史法通論〉,《史地學報》第2卷第5號
  • 〈儒家所言堯舜禹事偽邪真邪〉,《史地學報》第2卷第8號。

家庭

編輯
  • 父:於1935年8月13日(劉掞藜逝世後8天)亦逝世。
  • 母:劉掞藜逝世時尚健在。
  • 弟:劉晉賢
  • 妻:某氏。
  • 女:劉澤湘
  • 長子:劉藩,1924年生。
  • 次子:劉葛,1931年生。
  • 三子:某,1933年生。

參考來源

編輯
  1. ^ 《亡師新化劉掞藜先生事略》:「蓋先生學問之根柢,實具於斯時。而先生異日之頻困於疾疢,亦伏因於斯時矣。」
  2. ^ 〈讀顧頡剛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的疑問〉,1923年5月13日,原載1923年7月《讀書雜誌》第11期;〈討論古史再質顧先生〉(未完),1923年8月,原載1923年9月-12月《讀書雜誌》第13-16期;以上兩函俱收錄於《古史辨》第一冊,北平:景山書社,1926年。
  3. ^ 〈研究國學應該首先知道的事〉,1923年6月25日,原載1923年8月《讀書雜誌》第12期;收錄於《古史辨》第一冊,北平:景山書社,1926年。
  4. ^ 《亡師新化劉掞藜先生事略》記為陽曆8月6日,按1935年七月初七日應為8月5日。
  5. ^ 國風》第7卷第1期,193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