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95師

國民革命軍第95師,號稱對解放軍作戰「在華北沒有丟過一挺機槍」的「趙子龍師」,是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中特別著名的一支中央軍部隊,在撤退至臺灣後,遭到裁併。

歷史 編輯

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五原誓師,綏西經寧夏陝西,解圍西安後東出潼關。馬鴻逵歸順馮玉祥,任第4路軍總司令兼第4軍軍長率部出潼關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守泰安,後又移防徐州。1929年馬鴻逵叛馮投蔣,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路軍總指揮兼第11軍軍長[1]中原大戰後,馬鴻逵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5師,轄三旅九團,駐信陽。馬鴻逵率5個團就任寧夏省主席,駐信陽的4個團由河南省主席兼駐豫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改編為河南追剿軍第一縱隊,縱隊司令唐俊德(保定二期、湖南石門人),在河南的部隊從此脫離馬鴻逵指揮,成為南京國民政府控制的武力之一。1934年秋,在河南省開封與新編第40旅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95師,轄2旅(283旅、284旅)4團(280、283、284、289),師長唐俊德

1937年抗戰爆發後,95師調鄭州守備黃河南岸,但在前任師長李鐵軍的要求下,95師師長羅奇撥出3個營支援松滬會戰,這批部隊後來全數損失。1938年初調往河南省北進支援徐州會戰。在徐州會戰撤退後進入田家鎮,後調往江西省北部,轉隸屬於李仙洲第九十二軍。1938年秋改隸陳沛第三十七軍,在瑞昌作戰。隨第三十七軍在第九戰區參加了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和長衡會戰。在經過多場戰爭的耗損後,原先的寧夏與河南部隊基本上已經被湖南、湖北的壯丁替換,指揮軍官也由黃埔軍校畢業生擔任,從地方改編部隊轉換為中央軍系部隊。

1944年夏由軍長羅奇率軍部和第95師赴廣西改隸第四戰區,未及參加桂柳會戰,退到那坡縣駐防。1945年春第三十七軍被撤銷,第95師改隸黃濤第六十二軍,該軍隸屬於張發奎第二方面軍[2]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隨第六十二軍開赴越南河內受降。1945年9月隨第六十二軍海防乘船赴台灣駐防。1946年95師撤裁一個團,縮為整編第95旅,隸屬林偉儔整編第62師。1947年隨整62師海運華北,整編第95旅改稱第95師,下轄第283團、284團、285團。在徐水縣固城鎮勝芳鎮以及保定以南的芳莊多次作戰,號稱未嘗一敗。1948年夏,脫離第六十二軍序列,直屬於華北剿總,改稱獨立第95師,轄283團(團長席宸炫)、284團(團長周紹福)、285團(團長詹仰強)。

1948年9月遼瀋戰役爆發後,編入東進兵團從錦西進攻塔山。總統華北戰地視察官羅奇中將督戰指導。1948年10月13日,獨立第95師全體官兵戰前動員高呼「沒有九十五師攻不下的陣地」,發動了全師密集隊形的集團衝鋒。東野第四縱隊炮兵摧毀其衝鋒攻勢。獨立第95師在攻堅戰中整師傷亡三分之二,縮編成3個營撤駐塘沽平津戰役中殘部隨塘沽侯鏡如第十七兵團海運上海,該師編入第七十五軍[3],守備上海機場。上海解放時海運撤入舟山群島,在舟山撤退時轉移至臺灣島

在臺灣整軍時,95師先是吸收了解編的國民革命軍第6師的人員補充缺損,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第16師。後因戰力評比依據,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五軍在改編為中華民國陸軍第九軍時,其所屬部隊均遭到裁併。16師最後被整併進中華民國陸軍第41師之122團。

主官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3.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