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蝦舞壯語:caemqceq dauzvaengz)是一種壯族民間歌舞藝術。這種舞蹈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原名「太平舞」,最早流行於德保縣東安街,每逢佳節都有表演。後流行範圍擴展至靖西一帶。傳說有個名叫珍姐的壯家姑娘,時常與姐妹們到淺水灘、小河旁去捕魚撈蝦,河邊也常有小伙子們結伴釣魚。他們常對唱山歌,互致問候,表達友誼和愛情。於是撈蝦舞便流傳了下來。1954年,德保縣城關鎮東安街業餘壯劇隊曾整理該舞,獲全國群眾業餘文藝會演優秀節目獎。

舞蹈內容是通過描述撈蝦釣魚的過程,表現古代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演出時首先兩個青年男子一手拿釣魚竿魚簍到河邊釣魚,然後出來四個青年女子,手拿撈網,腰綁魚簍去撈蝦。男自用山歌來向女子打招呼,女子也用山歌來回答,一面唱歌一面轉動舞蹈,隊形會變化數次。它的舞蹈動作有釣魚、撈蝦、追蝦、圍蝦、潑水逗趣、擺動撒網等,同時配上僚亮歌聲(歌詞有一百多句,頭兩句一般是「開口唇紅顯黑牙,好像新開黃瓜花」),給人強烈的生活實感。[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胡勖(卷)主編,中華舞蹈志(廣西卷).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