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蕩報》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所創的國民革命軍報刊,1931年5月創刊於江西南昌,名為《掃蕩三日刊》;1932年更名為《掃蕩日報》;1935年遷至武漢,更名《掃蕩報》;1945年戰後更名《和平日報》。國共內戰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1]

掃蕩報
1945年8月16日重慶《掃蕩報》
創刊日1931年5月
停刊日1950年7月
語言中文

歷史 編輯

1931年初,國民政府第一次江西剿共戰爭受挫;為振奮士氣,1931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南昌創辦《掃蕩三日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政治訓練處處長賀衷寒擔任《掃蕩三日刊》創辦人,並親自題寫報頭,稱:「我們就用『掃蕩』二字,『掃』是掃除匪賊,『盪』是蕩平匪巣。」[1]賀衷寒還親自題寫了報頭。1932年夏,第三次江西剿共戰爭失敗後,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親臨南昌,自任總司令。1932年6月23日,《掃蕩三日刊》擴版更名《掃蕩日報》,對開日刊。1935年共軍開始流竄後,蔣介石撤銷南昌行營、成立武漢行營,《掃蕩日報》也遷至武漢、更名《掃蕩報》。[1]為此,派政訓科科長劉翔到漢作了一番籌備,於1935年5月上旬正式出版。這時的主要負責人是:總編輯丁文安主要抓社論撰述,撰述卜紹周陳友生等,編輯黃卓球瞿雲白(瞿秋白之弟)、鍾期森曹耿光,校對周聖生,經理人員劉威風易幼漣程仲文等。出版前夕,丁文安通知部分人員到武昌政訓處聽賀衷寒講辦報的八字方針是「化敵為友,以報養報」。「化敵為友」是賀衷寒專指反共的同義語,「以報養報」是以報紙廣告和發行的收入維持開支。漢口《掃蕩報》日出兩大張,初印5000份。不久從上海購置了套色輪轉印報機,陸續增印到1.5萬。丁文安一直是該報實際負責人。《掃蕩報》雖為軍報,卻歸黃埔一期同學所掌握,設有理事會,賀衷寒、袁守謙、鄧文儀、蕭贊育、劉泳堯、滕傑等都是理事或監事,推何應欽為理事長,每年召集理事會一次。

抗戰期間,《掃蕩報》改隸於軍委政治部,成為國統區有重要影響力的報紙。1938年10月撤離武漢,報社人員分兩部分;一小部分由易幼漣、鍾期森等帶往桂林創建桂林版,大部分由丁文安、黃卓球、劉威風等帶到陪都重慶。之後,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陳誠調走丁文安,改任何聯奎為重慶社社長,繼續發刊。1939年5月3日,日軍飛機大舉轟炸重慶,各報廠房都被炸毀,掃蕩報社也被毀,暫時同《中央日報》合刊,雖然報頭並列,而實際只有少數人參加《中央日報》的工作,大多調離。張治中接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後,1942年兩次簽請蔣介石任黃少谷為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獲准。1943年4月,張治中重建《掃蕩報》,聘請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駐港專員、時任參政員的成舍我任社長,成雖應允但稽留桂林不到職。張治中臨時改派黃少谷兼任社長,重慶《時事新報》主筆兼總編輯萬枚子任副社長兼總經理,另一副社長為劉威風。總編輯黃卓球,副總編輯沈傑飛,編輯主任楊彥歧,編輯馬漢岳陳聖生黃明等,採訪主任謝爽秋(地下黨員),記者鄒若軍謝蔚明周熙等,電訊主任劉同繹,資料主任倪鶴笙,副刊主任陸晶清黃少谷親抓社論,聘任的主筆或撰述有胡秋原孫兒伊劉竹舟劉問渠龔德柏陶滌亞李七英等。張治中重建《掃蕩報》,目的是鼓勵士氣,掃蕩日軍,不在言論宣傳方面同《新華日報》對立。1943年5月共產國際宣佈自動解散時,主筆劉竹舟(中央社記者)寫了篇《向共產黨人招手》的社論。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1944年在《掃蕩報》連載。

1945年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5日接收日軍在南京的《大陸新報》大陸版,籌備出刊《掃蕩報》京滬兩版。自1945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八十誕辰起,各地《掃蕩報》統改名為《和平日報》,並使用于右任書寫的報頭;右旁註上「原名《掃蕩報》,民國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創刊」等字,保留賀衷寒的手跡。[1]國共內戰後遷往台灣,1949年7月1日又復名為《掃蕩報》。[2]1950年7月停刊。[3]《和平日報》京滬版分別於11月12日和1946年元旦出刊。京社由萬枚子代理社長,黃明鄒若軍任副總編輯,黃兼代總編輯,鄒兼採訪主任,黃少谷之弟黃斗才任經理,黃假我任秘書兼副經理。滬社由萬枚子任社長兼總主筆,楊彥歧任總編輯,副總編輯劉同繹,編輯主任馬漢岳,經理白廣榮,負經理部總責,聘請鳳子程仲文謝東平冒舒湮等為主筆;鳳子兼編《海天》副刊。總社總管理處在重慶,黃少谷任總社總經理,給萬枚子一個協理的名義。總社轄重慶、漢口、南京、上海、昆明、瀋陽等報社。關於重大時事的社論,由總社撰寫電傳,但各社也可刪改或不用。

1948年遼瀋戰役開始時,羅敦偉去台,蕭贊育黃卓球接辦滬版《和平日報》。1949年4月京版《和平日報》解體。1949年5月,蕭贊育黃卓球等去台,滬版報社電訊主任萬超北帶領職工護廠,出了三天《解放報》後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相關主管部門。1949年6月23日,台灣恢復《掃蕩報》名稱,但不久就無形停刊。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李明哲. 從歐威爾《一九八四》中譯本看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PDF)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63n125. 2011年6月 [中華民國100年6月] [2021-01-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21). 
  2. ^ 和平日报. 國立臺灣圖書館. 
  3. ^ 掃蕩報.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2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