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閣清代所建皇家藏書樓,典藏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原址位於中國江蘇省揚州天寧寺(現西園大酒店東側停車場)[1],建成於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毀於1853年[2]1854年[3](咸豐三年或四年)。2007年揚州市政府曾有計劃重建文匯閣,但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地點,實際並未進行復建。2014年,一套複製版四庫全書入藏原址附近的天寧寺萬佛樓,並且萬佛樓還將根據史料復原當年文匯閣的部分場景。

歷史 編輯

天寧寺為康熙乾隆南巡時駐紮在揚州的行宮,也是清代揚州府重要的文化場所之一,全唐詩佩文韻府曾在康熙年間在此刊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天寧寺西園大觀堂旁建成文匯閣,又名御書樓。起先只收藏有一套古今圖書集成,而後又有一四庫全書抄本送入閣中典藏。

文匯閣仿照寧波天一閣形式建造,共有三層,最下層中間藏有古今圖書集成,書面黃色捐;下層兩旁是四庫全書經部,書面綠色絹;中層收藏四庫全書經部,書面綠色絹;最頂層左邊是子部,右邊是集部,子部用玉色絹,集部用藕合色絹。卷帙較多的書整套放在楠木函中,一本兩本的書用版片夾開,紮好,合併起來放進盒子,閣中共有書四萬一千餘冊,楠木函6743個。閣上掛有御書「東壁流輝」匾額,閣右是修廊,閣前是卍字河,河旁有御碑亭。[4][5][6]

維護 編輯

文匯閣及鎮江文宗閣兩淮鹽運使負責經管,曬書等維護工作由地方紳士負責。嘉慶年間,地方人士因房屋漏雨和閣前河流乾枯的緣由,具文要求修理文匯閣。[2]

毀壞 編輯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軍攻至揚州附近。地方士紳懇請時任兩淮鹽運使劉良駒籌款將閣內圖書移至深山中避難,但遭到拒絕。而後文匯閣及閣中圖書在大火中付之一炬,起火時閣上扃鑰尚且完固,一冊書籍也未能搶救出來[2]。文匯閣被火焚毀,一般認為是楊秀清率領的太平軍所致,但咸同廣陵史稿也指出可能為清兵所為[7]

雖然書與閣俱毀於火中,但仍有借出未還或者未燃燒盡的圖書可能留存。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有藏書家在鎮江、揚州兩地查訪文匯閣、文宗閣兩閣尚存的書籍,曾在泗州泰州見到部分文匯閣殘留圖書。[2]

光緒年間,地方官員有復建文匯、文宗閣的動議,但因財政吃緊作罷。

復建 編輯

2007年1月,揚州市政府通過綱要復建文匯閣[1]。2011年6月,揚州市聲明要在2014年建城2500周年之際,完成文匯閣的重建。但由於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地點,復建工程實際上並未開展。

雖然復建並未進行,但在2014年,一套原大原色原樣出版的複製版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入藏天寧寺內的萬佛樓。此外萬佛樓還將根據史料復原當年文匯閣的部分場景。[8][9]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扬州将复建清代藏书楼“文汇阁”.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2. ^ 2.0 2.1 2.2 2.3 江慶柏. 扬州文汇阁文献录. 江蘇省地方志雜誌.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3. ^ 七大藏书阁故事多.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4. ^ 李斗.   扬州画舫录. 維基文庫 (中文). 文彙閣凡三層:杗廇楹柱之間,俱繪以書卷;最下一層,中供《圖書集成》,書面用黃色絹;兩畔櫥皆經部,書面用綠色絹;中一層盡史部,書面用紅色絹;上一層左子右集:子書面用玉色絹,集用藉合色絹。其書帙多者用楠木作函貯之。其一本二本者用楠木版一片夾之,束之以帶;帶上有環,結之使牢。 
  5. ^ 佶山; 單渠. (嘉庆)两淮盐法志.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閣建於四十三年,舊藏《欽定圖書集成》五千二十冊,五百二十函。五十五年以所余空格,庋《四庫》書焉。閣在行宮之西,凡三成,為楹者五。上懸御書「東壁流輝」。樓下碧水環之,為卍字河。右為修廊,前為御碑亭。閣中經史子集為冊三萬六千三百有七,為函六千二百二十有三。 
  6. ^ 麟慶. 鸿雪因缘.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中供《圖書集成》,書面絹黃色。左右列櫥貯經部,書面絹綠色;閣上列史部,書面絹紅色;左子右集,子面絹玉色,集面絹藕合色。書帙多者,用香楠。其一本二本者,用版片夾開,束之以帶,而積貯為函。計共函六千七百四十有三。 
  7. ^ 劉薔. 四庫七閣始末.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8. ^ 复制版《四库全书》亮相扬州 免费向公众开放.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8). 
  9. ^ 高精复制版《四库全书》 亮相扬州天宁寺.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