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

中国苏浙军区旧址

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槐坎鄉溫塘村,有「江南小延安」之稱。1945年2月5日,蘇浙軍區成立大會在舊址前的大操場上召開。1961年,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粟裕逝世後將部分骨灰安放於舊址前西側。1985年,在原址上正式建立蘇浙軍區紀念館。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

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司令部舊址(原溫塘村王宅),正廳南面,2019年10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浙江省長興縣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43年至1945年
編號5-490
登錄2001年6月25日

組織序列 編輯

  • 司令員粟裕
  • 政委譚震林
  • 副司令員葉飛
  • 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第十六旅改編。司令員王必成,政治委員江渭清,參謀長陳鐵君,政治部主任劉文學。該旅長期堅持太湖以西的蘇浙邊地區。轄第一支隊(支隊長劉別生、政委羅維道)、第二、第三支隊和獨立第二團。
  • 蘇浙軍區第二縱隊:浙東遊擊縱隊改編。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譚啟龍,副司令員張翼翔,參謀長劉亨雲,政治部主任張文碧。轄第三、第四、第五支隊和淞滬支隊、金蕭支隊。
    • 第三、第四、第五支隊編為第一旅,張翼翔兼旅長。
    • 7月11日,國民黨挺進第五縱隊起義,改編為第二縱隊第二旅,縱隊副司令員兼旅長張俊升[2],旅政治委員王仲良。旅政治部主任朱人俊
  • 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南下的第三旅改編。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阮英平,參謀長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彭德清。轄第七、第八、第九支隊。
  • 蘇浙軍區第四縱隊:南下的教導旅改編。司令員廖政國,政治委員韋一平,參謀長夏光,政治部主任曾如清。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支隊。
  • 蘇浙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熊兆仁(後鍾國楚),政治委員陳光。轄獨立第一、第三團,江寧、句容、茅山、橫山、溧陽、溧高、宣當7個縣總隊。
  • 蘇浙軍區第二軍分區:政治委員陳立平(後張彥),副司令員楊洪才。轄獨立第二團,太湖、金壇、宜溧、武宜、廣德、郎溪、長興7個縣總隊。
  • 蘇浙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賀敏學,政治委員周林。轄特務團和安吉支隊。

歷史 編輯

1944年12月,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率第一師主力從蘇中南下到達浙西長興縣槐坎地區。1945年1月13日,新四軍軍部轉發中央軍委命令:成立新四軍蘇浙軍區,軍區司令員粟裕、政委譚震林(未到職)、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鍾期光,統一指揮蘇南與浙東部隊。2月5日,新四軍蘇浙軍區在長興縣溫塘村正式成立,立即提出了「學習大兵團作戰」的口號,各支隊開展了山地運動戰的戰術、技術訓練;軍區組織團以上幹部學習毛澤東著作《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粟裕親自講解中央蘇區反圍剿戰例,強調作戰中要貫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各部隊必須堅決執行命令,密切協同配合,強調部隊要克服本位主義、山頭主義、狹隘地方觀念,發揚顧全大局、服從統一指揮的優良戰鬥作風,為部隊由分散到集中、由游擊戰到運動戰的轉變做好準備。4月,葉飛率部南下編入蘇浙軍區。

由於浙西地區第三戰區部隊眾多,新四軍人數少裝備差,華中提出「調動國頑,逐漸推進」的方針。國軍三次進襲蘇浙軍區,史稱天目山三次反頑戰鬥

1945年8月上旬起,蘇浙軍區展開對日軍的大反攻,在浙西和蘇南,共解放縣城10座,拔除日偽據點100餘處,使北起京滬鐵路,南至安吉、孝豐,東起太湖,西迄宣(城)蕪(湖)公路的廣大地區連成一片,蘇浙皖解放區人口達到370餘萬。蘇浙軍區主力及地方武裝已發展到近5萬人。

1945年9月下旬,蘇浙軍區各縱隊開始分批北撤,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蘇北解放區進行了整編。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01年6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1日). 
  2. ^ 張俊升(1905年-1995年),河北威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