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坪懸棺墓群

新坪懸棺墓群,又稱新坪巴人懸棺墓群[1],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新坪村的一處懸棺墓群,現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坪懸棺墓群
新坪懸棺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宜昌市夷陵區
分類古墓葬
時代戰國、宋、明
認定時間2002年11月7日

概述

編輯

鄂西懸棺葬

編輯

在湖北省西部的宜昌市恩施州境內,廣泛分佈着懸棺葬墓群,這些懸棺的時代持續時間很長,自戰國時代晚期至明清時期不等。鄂西是巴人的發源地,實行這種葬式的多為當時生活在這裏的巴人。時至今日,鄂西存在的「仙人洞」、「箱子岩」、「柜子岩」地名皆是指代所處山崖上的懸棺葬。[2]

新坪懸棺

編輯
 
川漢鐵路夷陵段新坪涵洞(懸棺涵洞)望向懸棺方向

新坪懸棺位於黃花鎮(原曉峰鄉)新坪村,新坪村位於黃柏河西支所在的峽谷當中,黃柏河南岸有一山崖名「大棺木岩」或「棺材岩」,懸棺墓葬便位於大棺木岩距離地面約100米處[2][1]

1981年1月,舒之梅(後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對秭歸縣、宜昌縣(今夷陵區)的懸棺做了一番考察。其當時聽聞懸棺在1958年便被攀岩進洞者掀下20—30具,1979年又掀下2具[3]

據舒之梅對當地兩位進洞者的採訪介紹,該懸棺墓葬屬於一種崖洞式懸棺葬式,即將棺木存放於崖洞中。洞有內外兩層,皆有棺木,但兩位進洞者沒有去過內層。外層深與寬度皆為5—6米,高3—4米。內有棺木30餘具,其中有一具棺木為重棺(套棺),體量較大,長2米、寬高皆為1米。其餘棺木皆呈散亂堆壘狀,在洞中堆放有2—3層,為猴子進洞所導致,棺木皆是由整根樹木剮刨成,且上有棺蓋,長2米,兩端呈圓形,直徑約0.6米,且沒有塗漆。[2][3]

棺木中有人骨,據進洞者稱比今人更為高大,屍骨外先用粗麻布包裹,再包有一層篾席,最後再用篾條包紮入棺[3]

舒之梅在考察後在山崖下撿到被掀落的棺材板,並將其帶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鑑定。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所發現的棺木進行放射性碳定年法檢測後,認定時代距1980年代2270±80年,樹輪年代校正為2275±90年,即時代約為公元前325年的戰國中晚期左右[2]

研究

編輯

雖然有如上戰國中晚期的鑑定結果,但舒之梅認為這個結果並不可靠。湖北省文物局在2002年8月對1號懸棺進行清理工作。清理調查後有如下收穫與研究:[4]

  1. 新坪懸棺主要是以船型棺為主,但其特徵不同於福建武夷山區及雲貴川地區的船棺,而更類似明代以來鄂西三峽地區所流行的弧棺。
  2. 1號懸棺中清理出來有墊屍體用的灰沙層與紅高粱,這些習俗自宋以後至今流行於鄂西三峽地區。
  3. 棺木及裹屍用的竹篾保存較好,當地曾有人拿裹屍的竹篾做過斗笠,也有人將棺木改作其他家具。

綜合考古發現以及調查研究結論,宜昌博物館認為新坪懸棺的年限不會早於宋代,下限可到明代初期[4]

文物保護

編輯

2002年11月7日,該懸棺墓群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行政上由夷陵區文物管理所負責管理維護。[4][1][5]

其保護範圍為:新坪懸棺墓群及周圍一定範圍。以墓群洞中心(30°53′16.7″N 111°20′38.6″E / 30.887972°N 111.344056°E / 30.887972; 111.344056)為基點,向東、西面延伸12米,向南面延伸10米至岩崖上,向北面延伸3米至岩邊[6]

其建設控制地帶為:以保護範圍為界,東面向外延伸80米至驗票處,南面向外延伸至筆架山山頂,西面沿岩崖延伸50米,北面向外延伸100米至筆架山山腳[6]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王曉寧. 鄂西的悬棺葬.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02): 47-53. ISSN 2096-7586. CNKI HBZA199802009  (中文(中國大陸)). 
  • 宜昌市夷陵區民政局;夷陵區地名志編纂委員會. 夷陵区地名志. 宜昌: 三峽電子音像出版社. 2021. ISBN 978-7-89503-715-1 (中文(中國大陸)). 
  • 舒之梅. 湖北秭归、宜昌三处悬棺葬调查简记. 民族学研究 第四輯. 民族出版社: 250–254. 1982. CNKI ZGMX198212001022  (中文(中國大陸)). 
  • 盧德佩. 谈三峡新坪悬棺时代. 2003年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年三峽文物保護與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 311–312. 2003-07-21. WFdata:conference/6736528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