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矯形術(英語:Rotationplasty、Van Nes rotation 或 Borggreve rotation),是一種自體移植手術,將患者四肢的一部分移除,再將該肢體下方剩餘的一部分旋轉,重新連接至肢體上部。此手術用於病人肢體的一部分受傷或患有癌症等疾病時[1][2]

旋轉矯形術常見於切除患者大腿股骨腫瘤(如骨肉瘤)及膝關節後。手術時,醫生將患者小腿的一部分及踝關節保留,並縫合到大腿上,以踝關節代替被移除的膝關節[2]。因為膝蓋與腳踝的彎曲方向相反,所以移植前需旋轉腳踝。

對患者的益處是:移植後「膝關節」較功能正常,能更加靈活的轉動。也可以在該關節上安裝假肢,以保留行走能力,甚至跑步、跳躍。

歷史

編輯

旋轉矯形術由 Borggreve 於 1927 年首次進行[3]。 他為一名患有肺結核的 12 歲男孩進行了手術。

1950 年,荷蘭骨科醫生 Cornelis Pieter van Nes (1897-1972) 公開了他進行旋轉矯形術的結果,使得該手術為人所知[4]。Van Nes 醫生因創造此手術而聞名。

此後,許多外科醫生改良了旋轉矯形術,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適應症

編輯

旋轉矯形術起初用於治療膝蓋周圍的感染和腫瘤(如骨肉瘤)[5]。 旋轉矯形術也用於治療膝關節周圍有腫瘤的兒童[6],或先天性股骨缺損的兒童。

程序

編輯

在手術中,患者受腫瘤影響的骨骼以及一小部分健康的股骨(偶爾還包括脛骨)被切除。患者腿部的一部分也被移除。然後,將患者踝關節旋轉 180 度,並重新連接到大腿(連結血管、神經,再銜接肌腱),用板和螺釘固定在一起,直到自然癒合。手術可能需要 6 到 10 個小時,需要一兩天的重症監護[7]。 腿在石膏中保持 6 到 12 周。腿完全癒合後,可以為腿安裝假肢[3]

優缺點

編輯

旋轉矯形術後,患者的踝關節可以代替膝關節帶動整個關節的運動,包括小腿上假肢的運動,比人造膝關節活動能力更強,也為假肢提供了更好的附着點。因此,接受旋轉矯形術的兒童可能可以進行運動、跑步、攀爬和做更多活動,而不是使用無關節的假肢。手術後,患者腿部較耐用,通常不必接受其它的手術[6]

同時,旋轉矯形術可能導致整個腿部循環不良、感染神經損傷、骨癒合併發症、及腿部骨折[8]。 旋轉矯形術後,腿的外觀也可能造成困擾。

生活質量

編輯

一項2002年的研究測量了至少10年前接受過旋轉矯形術的 22 名患者的生活滿意度和生活質量。研究者發現,進行手術時更年輕的患者,對生活更滿意。還發現 22 人中,有 8 人需再次手術翻修,一共 21 次。此外,患者的生活質量百分比(83%)高於普通人群(75%)。總體而言,與普通人群相比,患者對生活的不同方面更加滿意[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Rotationplasty for bone tumors: is there still a role?.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7, 459: 76–81. PMID 17414168. doi:10.1097/BLO.0b013e31805470f0. 
  2. ^ 2.0 2.1 腳踝變膝蓋!高醫神手團隊讓氣爆移工重生. tw.news.yahoo.com. [202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2) (中文(臺灣)).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0」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3. ^ 3.0 3.1 Kotz, R. "Rotationplasty." Seminars in surgical oncology 13.1 (1997): 34-40. Print. [查證請求]
  4. ^ Rotation-plasty for congenital defects of the femur, by C. P. van Nes, in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Volume 32-B, Issue 1 / February 1950
  5. ^ Ramseier, Leonhard E.; Dumont, Charles E.; Ulrich Exner, G. Rotationplasty (Borggreve/Van Nes and modifications) as an alternative to amputation in failed reconstructions after resection of tumours around the knee join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nd Hand Surgery. January 2008, 42 (4): 199–201. ISSN 0284-4311. PMID 18763196. doi:10.1080/02844310802069434. 
  6. ^ 6.0 6.1 RotationPlasty : A Surgeon's Approach - The Dynamics of Rotationplasty. www.rotationplasty.org. [2020-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7. ^ Kotz, Rainer. Rotationplasty. Seminars in Surgical Oncology. January 1997, 13 (1): 34–40. ISSN 8756-0437. PMID 9025180. doi:10.1002/(sici)1098-2388(199701/02)13:1<34::aid-ssu6>3.0.co;2-5. 
  8. ^ Hillmann, A.; Gosheger, G.; Hoffmann, C.; Ozaki, T.; Winkelmann, W. Rotationplasty - surgical treatment modality after failed limb salvage procedure. 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2000-10-17, 120 (10): 555–558. ISSN 0936-8051. PMID 11110135. doi:10.1007/s004020000175. 
  9. ^ Rödl, Robert W; Pohlmann, Ursula; Gosheger, Georg; Lindner, Norbert J; Winkelmann, Winfried. Rotationplasty--quality of life after 10 years in 22 patients. Acta Orthopaedica Scandinavica. January 2002, 73 (1): 85–88. ISSN 0001-6470. PMID 11928918. doi:10.1080/00016470231728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