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口助退器或稱後座助退器,是安裝在槍口的設備,以利用發射藥氣體的能量增強槍管後座力。通常用於改善火器後座作用的可靠性。槍口助退器是槍口制退器的對立事物。

歷史

編輯

槍口助退器最初於1912年的維克斯機槍首先使用。該槍為短後座,開火時子彈發射藥後座於槍管使其向後運動,從而抽取並拋出空彈殼,並壓縮後座彈簧完成發射循環。槍口助退器利用了出膛發射氣體推動槍管進一步後座,提高了槍管後座速度與更大能量。[1]

結構

編輯
 
維克斯機槍槍口助退器原理動畫。出膛氣體推動槍管相對於槍身冷卻套向後運動。

維克斯機槍槍口助退器包括兩部分:槍口的喇叭形「罩杯」稱作「集氣杯」;環繞膛口的穿孔管子。當子彈出膛後,穿過穿孔管末端緊公差的孔洞,在穿孔管內部形成了出膛高壓氣體的一個向前運動的瞬時氣團,隨後該高壓氣團被迫反向運動,推動膛口集氣杯,加速了槍管後座。擴散的氣體在推動槍管後座後,從槍口集氣杯後退暴露出的穿孔管壁上的擴散孔排出。最終效果相當於後座作用氣動作用的複合。[2]

歷史

編輯

槍口助退器主要用於機槍的大質量槍管的後座,從而提高其發射率與可靠性。[3] 1915年款的氣冷LMG 08 Spandau作為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航空機槍,擁有表面開槽的103 mm直徑冷卻套用作槍口助退支撐槍口時比較脆弱,隨後改進為LMG 08/15航空機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MG42通用機槍是另一種使用槍口助退器的機槍。

二戰後,現代機槍大都使用延遲反衝作用導氣式MG3通用機槍,實際上是MG42的改型,使用7.62×51mm NATO全威力彈,仍然使用助退式短後座設計。[4]

現代應用

編輯

後座助退器在使用滅聲器的短後座手槍(如大多數現代9mm以上口徑中心發火手槍)得到應用。在槍管口螺旋接上滅聲器的額外重量,干擾了槍管後座能力。使用後座助退器,常稱作Nielsen設備,抵消了滅聲器的重量對槍管的干擾。[5]

空包彈助退器英語Blank-firing adaptor(BFA)的動作類似於後座助退器,補償了空包彈缺乏彈頭從而彈頭出膛過程中不能有效封閉槍管內的發射藥氣體,不能形成足夠膛內壓力的問題。

參考文獻

編輯
  1. ^ John Ivor Headon Owen. Brassey's infantry weapons of the world: infantry weapons and combat aids in current use by the regular and reserve forces of all nations. Bonanza. 1975: 109–110. ISBN 978-0-517-24234-6. 
  2. ^ Weeks, John. Infantry Weapons. Pan Books. 1972: 16. 
  3. ^ Cutshaw, Charles Q. Tactical Small Arms of the 21st Century: A Complete Guide to Small Arm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ola, Wisconsin: Gun Digest Books. 2011: 40. ISBN 978-1-4402-2482-9. 
  4. ^ Heard, Brian J. Handbook of Firearms and Ballistics: Examining and Interpreting Forensic Evidence. John Wiley & Sons. 17 August 2011: 43. ISBN 978-1-119-96477-3. 
  5. ^ Walker, Robert E. Cartridges and Firearm Identification. CRC Press. : 380. ISBN 978-1-4665-8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