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鼓舞 (德昂族)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傳統舞蹈,德昂語稱「格楞當」[2]:47,意為「大鼓」。古代水鼓舞是祭祀活動舞蹈,也有通風報信的功能[3]。現代水鼓於1991年從雲南省瑞麗市的德昂村寨南桑寨挖掘出來,經民間藝人創新,一般在德昂族澆花節慶典中表演[4]:449,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水鼓舞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雲南省瑞麗市 |
分類 | 傳統舞蹈 |
序號 | 1281 |
編號項目 | Ⅲ-128[1] |
登錄 | 2014 |
水鼓
編輯在傳說中,水鼓源於一位名為「阿國龍扎」的勇士,他打死了兩隻為害一方的虎精,將虎皮剝下,繃在空心楠木樹幹的兩頭,村民對虎精深惡痛絕,每天用石頭、木棒擊打虎皮鼓,發出巨大響聲。幾天後虎皮幹了,聲音不再響亮,於是村民把水潑到鼓上,水潤濕鼓面、滲入鼓中,再次擊打聲音又變洪亮。村民發現虎皮鼓的聲音能夠振奮人心,後來模仿虎皮鼓的樣式,製作了水鼓。[5]
水鼓製作使用梧桐樹、芒果樹或椿樹,將樹幹掏空,兩端一頭大一頭小,蒙上牛皮或其他獸皮,一般鼓長100至120厘米,大的一端鼓面直徑50至60厘米,小的一端25至30厘米。鼓身中部開有圓孔,在使用前向圓孔中倒入清水,因此稱為水鼓。[5]
舞蹈
編輯水鼓舞以水鼓為道具,在德昂族傳統舞蹈「龍陽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鼓中注入清水,較為笨重,一般的水鼓約有二十公斤重,表演者將鼓挎在脖子上,鼓置於身前,身體向後傾斜,邊敲邊跳。表演者一手持鼓槌敲擊大的一端,小的一端則由另一隻手拍擊。傳統水鼓舞為獨舞,但很少有藝人能掌握獨舞技巧,截止2014年僅剩芒市三台山德昂族鄉老藝人李臘補會跳。現代表演多為集體水鼓舞,共五人組成,一人提水鼓,二人提大中鑼,二人提鑔,有多種步法。[5]
傳承現狀
編輯據德宏師專學者2014年走訪調查,中國與緬甸的德昂族村寨中,僅瑞麗市南桑寨有兩位緬甸籍藝人懂得製作水鼓。在大眾傳媒及新時代文化的影響下,德昂族傳統文化受到嚴重衝擊,不僅懂得製作水鼓的藝人稀少,能跳水鼓舞的德昂族人民也已不多。[3]
參考資料
編輯- ^ 水鼓舞. www.ihchina.cn.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21-02-10].
- ^ 馬向東,邵建萍,趙家富 主編; 德宏州史志辦 編. 德宏州志·文化卷. 芒市: 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750-583-9.
- ^ 3.0 3.1 周燦. 多元文化视野中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德昂族水鼓舞为个案. 學術探索. 2015, (4): 130-134.
- ^ 何文忠,楊進才 主編; 雲南省瑞麗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瑞丽市志 1978-2005.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222-10316-0.
- ^ 5.0 5.1 5.2 孫家顯. 论德昂族“水鼓”和“水鼓舞”文化. 民族音樂. 2014, (2): 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