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化,即是滿洲化滿族化,主要是指由後金建立至清末民初,漢族、蒙古族等非滿族群接受滿族文化,產生文化同化文化認同的現象。

在清朝建立後,其統治下中國東北地區(包括漢地遼東)的漢族及其他非滿民族等皆受到滿族同化,成為滿族一份子。清軍入關後更將漢地全境納入統治,漢族無論是權貴或平民,皆被迫改為滿族髮型,改穿滿人服飾,也是滿化的特徵之一。直到民國時,仍有漢族人認同滿族文化,以滿人自居,滿族文化對於中國留下很深的影響。

概論 編輯

16世紀末,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隨即努爾哈赤及其子孫在與明朝的征戰過程中不斷俘虜漢人百姓,招降漢族官員,可以用「數以百萬計」計算。「俘獲的漢人淪為汗、貝勒和八旗官將的包衣,其中一部分人被編入包衣佐領,分隸八旗,稱為『包衣旗人』。清軍入關後,特別是在消滅明朝殘餘勢力,鎮壓農民軍的過程中,滿族王公貴族掠奪了大量漢人,「諸王將軍大臣於攻城克敵之時……多將良民子女,或借名通賊,或將良民廬舍焚毀,子女俘獲,財物攘取。」加之清軍入關後,強迫漢人剃髮易服,投充滿人,這些漢人都成為滿族王公貴族的包衣,他們或在莊園耕作,或作為家奴為滿族王公貴族服務。康熙平定三藩後,又擴大了漢軍八旗的編制,漢軍八旗,特別是包衣旗人在清朝存續期間逐漸「滿化」,遵從滿俗,改從滿姓等,他們的後裔很多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自報滿族,成為滿族人[1]晚清時期,不少漢軍旗人,效仿滿洲旗人習俗,不使用姓氏,僅稱名字,如壽山裕庚。他們的後代亦如滿洲旗人後代一樣,使用隨名姓,而非原來的漢姓

到清朝末年,這些漢人在政治立場和民族意識中已然徹底滿族化。清朝結束後,他們仍以滿人自居,並且認定自己的民族身份是滿族,例如當代尚可喜家族即為滿族[2]

政策導向 編輯

清初被掠的漢人有的自幼就與滿人緊密聯繫,這些人在語言上逐漸滿化,根據《廣陽雜記》記載:「滿洲掠去漢人子女,年幼者習滿語純熟,與直女真無別」說明他們在語言上徹底滿洲化[1]

清朝統治者強調八旗為國家之根基,而「國語騎射,乃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除了滿洲八旗子弟重視「國語騎射」外,統治者規定八旗漢軍子弟亦習國語,練騎射,納入滿洲規範,這在政策上促使漢人滿洲化[1]

清廷規定,漢軍官員被引薦時,必須用滿語回答皇帝的問話,光緒十三年(1887)詔諭:「向來漢軍人員引見,應口奏清語履歷」,並強調「漢軍世歷旗籍,國語理宜熟諳,嗣後引見人員,務當遵照向例,口奏清語履歷,毋得再有違誤。」[1]

原因 編輯

努爾哈赤起兵後,被俘虜或歸降的漢族人,他們成為最早與滿人相處的漢族人,也是最早滿化的漢人。而清軍入關前後隨着滿族上升為統治民族,其社會地位的優越性凸顯出來,加之清朝統治者一再強調八旗是國家之根本,在政策上有許多優待,如科舉考試、為官的途徑、八旗的土地、八旗的撫恤,甚至在法律上也是旗(八旗子弟)民(漢民)有別。這對於原明朝漢族官民有很大的誘惑力,他們紛紛入旗,以尋求享受與滿洲八旗子弟同等的待遇,比如佔有滿洲官缺及滿洲名額參加科舉考試等。

參考文獻 編輯

  • 夏宇旭,〈略論清代漢人的「滿化」〉,收入《滿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18-21頁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夏宇旭《略論清代漢人的「滿化」》
  2. ^ 王明霞、張佳生《「漢人滿化」現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