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春 (水利)

王同春(1852年—1925年),字浚川,清末河北邢臺人,墾務欽差大臣貽谷屬下,中國近代史上河套地區黃河後套的主要開發者之一,富於傳奇色彩的水利專家。

他出生於破落地主家庭,從小一目失明,自學成才,一生勤奮過人,經常在下雨的時候在野外騎馬奔馳,考察地勢高低,積水流向,對後套地區的地形土壤水文地質等情況十分熟悉,成為極富天才的水利專家。

光緒七年(1881年)開始的幾十年時間內,王同春在黃河後套地區先後開鑿了義和渠沙河渠剛濟渠豐濟渠皂王河等五大幹渠,支渠270多條,墾荒地2.7萬頃,每年收糧23萬石,收地租、水費17萬兩,估計為開挖渠道開支約1530萬兩。清末民初,在王同春開墾的土地上設立了五原臨河安北三縣。他在義和渠旁邊名叫隆興昌的地方,起築房屋,後發展成為後套地區的五原縣城。他靠一人之力,開闢了河套地區八大幹渠中的五條,以及五原臨河安北三縣,極富傳奇色彩。經過數十年的開發,後套地區渠道縱橫,成為富庶之地。在興修水利的過程中,王同春也發家致富,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擁有良田萬頃。1903年,清政府以「移民實邊」的名義,將其一生開鑿的渠道和田產一併交官,官方僅給賞銀1.5萬兩。

民國成立後,王同春受到民國工商部長張謇地理學家張相文等人的重視,被聘為高級水利顧問,在疏導淮河事宜上提出引淮入海的建議,受到強烈贊同,並受邀到山西朔縣應縣等地指導興修水利,以及協助馮玉祥開發西北。1925年病逝於五原縣,享年74歲。當地人集資修祠,奉為河神中國地理學家顧頡剛侯仁之等人,對王同春開發黃河後套的事業給予很高評價。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