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夫國家公園

加拿大的国家公园

班夫國家公園(英語:Banff National Park,法語:Le Parc national Banff)建於1885年,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公園。它坐落於洛磯山脈北段,距加拿大亞伯達省卡加利以西約110-180公里處。公園共佔地6641平方公里,[2]遍佈冰川、冰原、松林和高山。冰原公路路易斯湖開始,一直連接到北部的賈斯珀國家公園。西面是省級森林和幽鶴國家公園,南面與庫特尼國家公園毗鄰,卡納納斯基斯鎮位於其東南方。公園內主要的商業區為弓河山谷的班夫鎮。它作為「加拿大洛磯山脈公園群」的一部分,與其它加拿大洛磯山脈的國家和省立公園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班夫國家公園
Banff National Park
IUCN分類II(國家公園
班夫國家公園沛托湖美景
班夫國家公園位置圖
班夫國家公園位置圖
班夫國家公園在加拿大的位置
班夫國家公園位置圖
班夫國家公園位置圖
班夫國家公園 (亞伯達省)
位置 加拿大亞伯達省
最近城市班夫
面積664,100公頃(6,641平方公里)
建立1885年
訪客量3,226,978人次   (2011年度)[1]
管理機構加拿大公園管理局
世界遺產地304
路易斯湖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是早期通往班夫的方式,太平洋鐵路集團在公園內建造了班夫溫泉酒店路易斯湖城堡酒店,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20世紀初期,在一戰和大蕭條期間,通往班夫的公路建成。1960年開始公園全年對外開放,1990年遊客數量達到了500萬人次。[3] 上百萬的遊客通過加拿大橫貫公路前往。[4]由於班夫國家公園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公園之一,[5]生態系統開始受到影響和破壞。1990年代中期,加拿大公園管理局啟動了一個為期兩年的研究項目,頒佈了一系列的措施,試圖控制遊客數量,保護生態環境。

歷史

編輯

縱觀班夫國家公園歷史,始終貫穿自然保護和旅遊開發的矛盾。1885年,由於對溫泉的發現者和商業開發權有爭議,公園因此而建立。[6][7]加拿大總理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唐納將溫泉設立為一個小保護區,後來範圍擴大,包括路易斯湖和北面的哥倫比亞冰原[7]

早期歷史

編輯

根據在弗米利恩湖放射性炭素考古發現,班夫最初的人類活動的時期可以追述到公元前10300年。[8]早於歐洲的開拓者,加拿大原住民,包括庫特奈人西克西卡人等生活在那個地區,以狩獵美洲野牛等動物為生。[9]

 
班夫溫泉酒店(1902年)

當1871年7月20日卑詩加入加拿大之際,加拿大決定建造一條越洲鐵路。鐵路由1875年從基金霍斯山口動工,翻過北面的耶洛黑德山口,穿越加拿大洛磯山脈。[10]10年後的1885年11月7日,該工程在卑詩的克雷蓋拉西竣工。[7]

洛磯山脈公園建立

編輯

1885年,洞穴與盆地國家歷史古蹟[11]周圍的26平方公里的區域被劃為公立公園。《洛磯山脈公園法》於1887年6月23日頒佈,公園被擴大為674平方公里,[9]並命名為「洛磯山脈公園」。這是加拿大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北美洲第二個國家公園,僅晚於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集團建造了班夫溫泉酒店和路易斯湖城堡酒店以吸引遊客,同時增加了鐵路的乘坐率。[7]

早些時候,班夫很受歐洲富有的遊客的歡迎,他們通過遠洋郵輪橫貫大西洋來到加拿大,然後乘坐火車繼續西行。[9]美國上流社會的遊客也不少。有一些遊客僱傭當地的嚮導參加登山活動。亞瑟·奧利弗·惠勒伊利沙伯·帕克於1906年成立了加拿大高山俱樂部,俱樂部在邊遠地區組織登山和露營活動。[來源請求]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廣告小手冊,背景是阿西尼博因山和班夫風景(大約1917年)

1911年,從卡加利可以驅車到達班夫。1916年初,到班夫的旅遊巴士也開通了。[12] 1920年,到路易斯湖的公路建成,1923年從班夫到卑詩的公路竣工。[10]

1902年,公園的面積擴大為11,400平方公里,加入了路易斯湖的周邊地區、弓河、雷德迪爾河卡納納斯基斯斯普雷河。由於畜場放牧和伐木行業的壓力,1911年,公園的面積縮減為4,663平方公里,很多丘陵地區不再屬於公園範圍。之後公園的邊界改變了好幾次,直到1930年,隨着《加拿大國家公園法》的通過,公園的面積固定在6,697平方公里。[9]該法令同時將公園的名字改為「班夫國家公園」,名稱來源於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車站的名稱,而車站的名稱則來自蘇格蘭班夫郡[13] 1933年,公園新的東大門落成,亞伯達省的0.84平方公裏面積頁也因此劃入公園。1949年,公園的邊界有一些微小的變動,面積改為6,641平方公里。[10]

煤礦業

編輯

1887年,當地的土著人簽訂了《7號協議》,使加拿大可以開發該區域的資源。20世紀初期,班夫明尼萬卡湖附近的煤礦被挖掘。喀斯喀特山班克海德煤礦1903年到1922年期間由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負責運作。1926年,該城鎮被廢棄,很多建築搬到了班夫和其它地方。[14]

監獄和集中營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奧地利匈牙利德國烏克蘭的移民被送到班夫,在集中營勞動。最大的集中營位於卡斯爾山,冬天則搬到洞穴與盆地。很多早期的基礎設施和道路是由加拿大的烏克蘭人集中營的勞工建造的。[15]

 
卡斯爾山集中營(1915年)

1931年大蕭條時期,加拿大政府在國家公園提供了公共建設工程項目。工人們在班夫上溫泉建造了新的浴場和游泳池,作為洞穴與盆地的補充。[15]其它的工程包括公園裏的道路,班夫鎮周邊的建設,以及從賈斯珀到班夫的高速公路[15] 1934年,《公共建設工程法》通過,為公共建設工程提供了後續資金。新的工程包括班夫東大門重建,和班夫鎮管理機構辦公地點的建造。1940年,冰原公路通到了班夫的哥倫比亞冰原地區,將班夫和賈斯珀連接起來。[16]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集中營再次在班夫成立,同時在路易斯湖、斯托尼克里克、希利克里克也成立了集中營。監獄裏關押的主要是沙斯卡寸旺門諾會成員。[15]加拿大的日本人集中營在二戰期間並不位於班夫,而位於賈斯珀國家公園,未判決的囚犯建造了耶洛黑德高速公路和其它工程。[來源請求]

冬季旅遊

編輯

班夫的冬季旅遊開始於1917年2月,第一屆班夫冬季狂歡節也於當時舉辦。狂歡節以一個大的冰宮為特色,冰宮由一戰期間集中營的羈押人員建造於1917年。狂歡節的活動包括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冰壺雪鞋和滑雪遊戲。[17] 1930年代,第一個速降滑雪道在桑夏恩村落成。諾奎山度假區也於1930年代開發,1948年第一條纜車在那裏落成。[9]

1960年代,加拿大橫貫公路竣工,除了原來的弓河山谷公路外,提供了另一條穿過弓河山谷的道路。同樣在這個時期,卡加利國際機場落成。1970年代,隨着班夫溫泉酒店開始在冬季營業,班夫國家公園全年對外開放。[18]

加拿大曾多次申請班夫國家公園作為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地,第一次是在1964年冬奧會,輸給了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很快,1968年冬奧會又負於法國格勒諾布爾1972年冬奧會,班夫在加拿大帝國石油公司的贊助下再度參與競爭,但由於環境保護組織強烈反對奧運會在當地舉行,使該次申請備受爭議。[9]當時任加拿大公園管理局的主管政府部門--加拿大環境部部長的讓·克雷蒂安迫於壓力,不再支持申請,最終日本札幌市獲得了該屆奧運會主辦權。[來源請求]

1988年冬奧會的主辦權由加拿大卡加利獲得,其中越野滑雪項目比賽在坎莫爾諾蒂克中心省立公園舉行,就位於班夫國家公園的東大門外的加拿大橫貫公路[來源請求]

環境保護

編輯

從最初的《洛磯山脈公園法》頒佈以來,後續的法律和制度在環境保護上加大了力度。《加拿大國家公園法》於1988年修正,將保存生態完整性放到了第一優先級的位置。該法律同時要求每一座公園在公眾的參與下,制定管理計劃。[9]

1984年,班夫國家公園,作為「加拿大洛磯山脈公園群」的一部分,與其它加拿大洛磯山脈的國家和省立公園一起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包括高山、冰川、湖泊、瀑布峽谷石灰石洞穴和發現的化石。申請的成功也同時增加了保護公園的義務。[19]

1980年代,加拿大公園管理局將很多公園的設施私有化,如高爾夫球場等,並增加了使用其他設施的費用,以削減預算。1990年代,班夫鎮成立,當地的居民對發展的建議有了更多的話語權。[20]

1990年代,公園的發展計劃包括桑夏恩村的擴建,該計劃遭到了加拿大公園和原野學會(CPAWS)的法律起訴。[9]1990年代中期,班夫弓河山谷研究會成立,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處理環境和公園發展相關的事務。[21]

地理

編輯
 
班夫國家公園地圖

班夫國家公園位於亞伯達西面,與卑詩毗鄰。班夫距卡加利大約一個半小時車程,距愛民頓約四個小時。北面是賈斯珀國家公園,西面是幽鶴國家公園,南面則是庫特尼國家公園卡納納斯基斯,包括弓河山路荒地省立公園斯普雷山谷省立公園彼得洛希德省立公園位於班夫的東南方。[來源請求]

加拿大橫貫公路穿過班夫國家公園,從東面的邊界坎莫爾開始,穿越班夫和路易斯湖,抵達卑詩的幽鶴國家公園。班夫鎮是公園裏主要的商業區。路易斯湖山谷位於加拿大橫貫公路和冰原公路的連接處,其北面是賈斯珀鎮。[22]

班夫鎮

編輯

班夫鎮成立於1883年,是班夫國家公園的主要商業重心,也是文化活動中心。班夫是一些文化機構的所在地,如班夫中心、懷特博物館、班夫國家盧克斯頓博物館、洞穴與盆地國家歷史古蹟和一些藝術博物館。班夫有很多傳統的年度活動,包括1889年開始的班夫印第安日、班夫冬季狂歡節。自1976年開始,班夫中心組織策劃了班夫山地電影節。1990年,班夫鎮成為亞伯達的一個自治區,增加了很多自主權利,但是很多計劃和發展相關的事務還要受《加拿大國家公園法》和聯邦當局的制約。[20]根據2007年人口普查,班夫的人口為8,721人,其中7,437人是長期居民。[23]弓河穿班夫鎮而過,弓河瀑布位於鎮郊外。

路易斯湖

編輯
 
班夫國家公園內的夢蓮湖

路易斯湖山谷距班夫鎮西面54公里,路易斯湖城堡酒店就坐落在湖邊。夢蓮湖距路易斯湖15公里,湖畔是十峰山,倒映在湖中,風景秀美,被採用為加拿大20加元紙幣1969年到1979年版本的背面圖案。[24] 路易斯湖山地度假區也位於山谷附近。

冰原公路

編輯

冰原公路全長為230公里,[25]將路易斯湖和賈斯珀連接在一起。公路從路易斯湖開始,往北到達弓河山谷,穿過赫克托湖弓湖沛托湖。之後,公路到達最高點,沿着米斯塔亞河,到達沙斯卡寸旺口,在那裏豪斯河北沙斯卡寸旺河交匯在一起。冰原公路過了沙斯卡寸旺口後,沿着北沙斯卡寸旺河到達哥倫比亞冰原。之後公路穿越賈斯珀國家公園,翻過海拔為2,023米的森瓦普塔山口[26]一直延伸到到賈斯珀鎮。

地質學

編輯
 
下康瑟萊遜湖(Lower Consolation Lake)

加拿大洛磯山脈由若干條從西北到東南方向的山脈組成。主山沿着北美洲大陸分水嶺,前山位於主山的東方。班夫國家公園從大陸分水嶺往西,包括主山的東坡以及前山的大部分,班夫鎮和周圍的群山位於前山。丘陵地帶位於公園的東面,卡加利和坎莫爾之間。公園的另一側,西山穿過幽鶴和庫特尼國家公園。更遠的西方是洛磯山脈峽谷,也是加拿大洛磯山脈區域在卑詩的邊界。

加拿大洛磯山脈由沉積岩組成,包括頁岩砂岩石灰岩石英岩,由淺陸內海沉積而成。班夫的地質形成於前寒武紀侏羅紀期間。山脈大約形成於0.8到1.2億年前,是沖斷層作用的結果。[27]

 
卡斯爾山

在過去的八千萬年裏,侵蝕作用一直在改變山的形狀,丘陵地帶和前山的侵蝕比主山更為明顯。[27]由於石頭沉積、斷層,班夫群山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形狀,很多班夫地區的山脈的坡度達到50-60度。[27]這種傾向坡的山通常一面十分陡峭,另一面則較為平緩,如班夫鎮附近的倫多山

班夫其他類型的山包括複合的、不規則的、背斜的向斜的、城堡形的、犬齒的和鋸齒的山脈。[28] 卡斯爾山懸崖陡峭,是城堡形山脈的一個例子。卡斯爾山頂是古生代時期的貝岩層,[29]夾在兩個石灰石層中間。犬齒形山脈,如路易斯山,外形是鋒利的參差不齊的一組斜坡。鋸背山脈由沉積層組成,被峽谷的流水長期侵蝕。碎石堆在許多山脈和懸崖的腳下很常見。

班夫的風景有明顯的冰川侵蝕的特點,幽深的U形峽谷和許多懸谷通常形成瀑布。馬特霍恩類型的山脈,如阿西尼博因山,由於冰川侵蝕形成了一個陡峭的山頂。班夫也有許多小峽谷,包括米斯塔亞峽谷約翰斯頓峽谷[來源請求]

冰川和冰原

編輯

班夫國家公園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型冰川和冰原,其中有不少可以通過冰原公路到達。主山常見的是小型冰斗冰川,位於很多山脈的陰面。作為世界上主要的高山冰川之一,班夫的冰川在逐漸消融。照片證據表明這種趨勢越來越驚人,冰河學家已經開始在公園裏更徹底全面地研究冰川,並分析冰川的減少將對溪流和江河的水源造成影響。受到冰河作用最大的地區包括瓦普堤克冰原瓦普塔冰原,它們都位於班夫和幽鶴國家公園邊界。瓦普塔冰原大約覆蓋了80平方公里的土地。[30] 瓦普塔冰原在大陸分水嶺班夫這一側的部分包括沛托冰原弓湖冰原瓦爾徹冰原等。弓湖冰原在1850年到1953年之間消融了大約1,100米,[30]並且有增加的趨勢,在冰川的末端形成了一個新的湖。沛托冰原從1880年以來消融了大約2,000米,[31]並且面臨着在未來的30到40年內完全消失的危險。[32] 從冰原公路還可以看到鴉爪冰川赫克托冰川,它們是獨立的冰川,沒有和其他主要的冰川關聯在一起。[來源請求]

 
哥倫比亞冰原帕克山脊滑雪場

哥倫比亞冰原位於班夫國家公園的最北端,跨越班夫和賈斯珀國家公園的邊界,並延伸到卑詩。哥倫比亞冰原的斯諾多姆是北美洲水文最高點,水從這裏開始,沿着哥倫比亞河流入太平洋,沿着阿薩巴斯卡河流入北冰洋,匯集到哈德遜灣並通過北沙斯卡寸旺河最終流入大西洋[30] 沙斯卡寸旺冰川,長約12公里,面積為30平方公里,[30]是哥倫比亞冰原到班夫的主要出口。在1893年到1953年期間,沙斯卡寸旺冰川消融了大約1,364米,在1948年到1953年期間更是每年以55米的速度消融。[30] 20世紀,加拿大洛磯山脈的冰川總計減少了25%。[33]

氣候

編輯

班夫國家公園位於北美洲大陸分水嶺的東面,年降水量為472毫米。[34]與位於北美洲大陸分水嶺的西面的幽鶴國家公園相比略少一些,瓦普塔湖的年降水量為884毫米,博爾德克里克則為616毫米。[34]班夫鎮每年冬天的降雪平均達到234厘米,路易斯湖為290厘米。

由於來自卑詩的切努克風和其他因素的作用,班夫冬季的溫度和愛民頓以及其他亞伯達中北部地區相比相對溫和。班夫鎮1月平均最低溫度為-15°C,平均最高溫度為-5 °C。[34] 夏天氣候宜人,7月平均最高溫度為22 °C,最低為7 °C。[34]

生物

編輯

生態區域

編輯

班夫國家公園有三個生態區域,包括山區、亞高山帶和高山。亞高山帶生態區由很多茂密的森林組成,占班夫面積的53%。公園27%的區域位於林木線之上,屬於高山生態區。[35] 班夫的林木線的位置大約是2,300米,[27] 上面是高山生態區空曠的牧場,其中部分地區被冰河所覆蓋。公園的很小一部分(3%)位於低海拔地區,屬於山區生態區域。[35]該地區絕大部分樹木為黑松英國針樅柳樹楊樹散佈其中,還有少數的花旗松楓木。英國針樅在亞高山帶生態區更為常見,黑松和亞高山松也分佈在一些地區。[36]山區生態區域更適合野生動物生活,多年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21]

野生動物

編輯
 
班夫國家公園的麋

根據統計,班夫國家公園共有56種哺乳動物灰熊美洲黑熊棲息於森林地區。美洲獅猞猁貂熊北美水獺是主要的肉食性動物。加拿大馬鹿長耳鹿白尾鹿在公園的山谷中很常見,甚至在班夫鎮也可以見到。駝鹿相比之下較少見,主要生活在沼澤地和溪流附近。在高山生態區,雪羊大角羊土撥鼠鼠兔分佈廣泛。其他哺乳動物,如河狸豪豬松鼠花栗鼠是常見的小型動物。[37] 2005年,一共發現了5隻馴鹿,使之成為公園裏數量最稀少的哺乳動物之一。[5]

 
班夫公園的齧齒類動物

由於冬季天氣寒冷,班夫國家公園的爬行動物兩棲動物較少,目前只發現一種蟾蜍、三種、一種蜥蜴和兩種[37]班夫國家公園至少有280種,包括白頭海雕金雕紅尾鵟,這些都是食肉性鳥類。另外,在低海拔地區常見的物種還包括灰噪鴉美洲三趾啄木鳥山藍鴝北美星鴉北美白眉山雀雲雀白尾雷鳥則生活在在高山生態區。河流和湖泊附近生活着超過100種不同的動物,包括潛鳥鷺鷥野鴨,它們在公園裏度過夏天。[37]

班夫國家公園的瀕危物種包括班夫溫泉蝸牛[38]北美馴鹿和灰熊也被列入近危物種

山松甲蟲

編輯

山松甲蟲侵擾了班夫國家公園大範圍面積,它們以野生的黑松的韌皮作為食物,樹木在被侵蝕後一年內死亡。[39]亞伯達的第一次山松甲蟲大爆發發生在1940年,殃及了班夫43平方公裏面積的森林。[40]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早期班夫和周邊的洛磯山脈區域遭遇了第二次大爆發。

旅遊業

編輯
 
路易斯湖滑雪場

班夫國家公園是亞伯達省最受歡迎的旅遊地點,也是北美洲遊客最多的國家公園之一。2006/2007年,班夫國家公園的遊客總數約為3,297,000人,比2005/2006年增長4%,團體遊客和自助遊客的數量都有所上升。[41] 公園最繁忙的主入口──東入口,2006年美國遊客的數量為21%,其它國際遊客為13%,亞伯達省遊客為44%,加拿大其他地方遊客為26%。[41]班夫國家公園每年的收入為60億加拿大元[42]

在公園停留需要公園的通行證,夏季經常會檢查證件,尤其是在路易斯湖和冰原公路的起點。如果不停留而是直接穿過公園則不需要通行證。每年大約500萬人通過加拿大橫貫公路穿過班夫國家公園。[4]

班夫鎮的著名旅遊景點包括班夫上溫泉、27洞高爾夫球場,三個度假區-桑夏恩村度假區、路易斯湖度假區和諾奎山度假區。徒步的線路也受到遊客歡迎。其他的活動包括高山滑雪、北歐滑雪和騎[來源請求]

班夫國家公園偏僻地區的活動包括徒步露營賞楓攀岩滑雪。加拿大公園管理局要求使用露營場所、加拿大棚屋俱樂部和其它設施的人購買野外許可證,並要求保護這些地區的環境。[來源請求]

公園管理

編輯

根據1930年通過的《加拿大國家公園法》,班夫國家公園由加拿大公園管理局負責管理。隨着時間的流逝,公園的管理策略的重點從開發轉到了環境保護。1964年,一項政策聲明頒佈,在1930年的法律之外重申了環境保護。1972年申請冬奧會主辦權引發的爭議,使環境保護組織的影響力加大,最終加拿大公園管理局放棄支持申辦。1988年,修訂後的國家公園法將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在第一優先級。修訂法還規定了非政府組織在法庭上挑戰加拿大公園管理局流程。1994年,加拿大公園管理局指定班夫弓河研究所起草新的公園運行政策。[9]和其他國家公園一樣,班夫國家公園被要求制定公園管理計劃。在省級範圍內,公園所轄地區作為9號改良區受亞伯達省行政議會管理。[43]

人類影響

編輯
 
野生動物通道

生態學

編輯

19世紀以來,人類通過引入外來物種、控制其他物種、開發弓河山谷和別的活動開始影響班夫的生態。野牛曾經生活在班夫的山谷中,但是由於土著人的獵殺,到1858年該物種在班夫絕跡。[44]麋不是班夫固有的物種,1917年從黃石國家公園引入57隻到班夫。[45]麋的引入,伴隨着加拿大公園管理局對郊狼的數量控制,引起了生態系統的不平衡。[45]其他弓河山谷減少的物種包括灰熊、美洲豹、猞猁、狼獾、水獺和駝鹿。1985年開始,灰狼再度在弓河山谷出現。[46]然而,狼的數量並不樂觀,1987年到2000年期間加拿大橫貫公路沿線共死亡了32頭狼,區域內只剩下了31頭。[47]

由於北美溪鱒虹鱒的引入,公牛鱒和其他班夫湖泊里的本地魚類的數量也在減少。[48] 湖鱒銳唇鯝也是當地稀有物種,而大鱗大麻哈魚白鱘太平洋鰻魚班夫長吻鰷幾乎在當地滅絕。[49] 班夫長吻鰷是班夫獨有的物種,如今已列入瀕危物種[49]

加拿大橫貫公路穿過班夫國家公園,給公園內的野生動物的遷徙帶來了麻煩。灰熊受公路和其他班夫發展的影響,已經產生棲息地破碎化的問題。灰熊喜歡在山區棲息,而這個區域正是受發展影響最嚴重的。加拿大橫貫公路沿線許多地方建造了野生動物通道,包括一系列地下隧道和兩座天橋,以緩減此類問題。[50]

開發

編輯
 
班夫鎮

1978年,桑夏恩村滑雪度假區的開發獲得批准,包括增設停車場,擴建旅店,開發羊眼山(Goat's Eye Mountain)等項目。1980年代,這項開發工程的實施由於環保因素而推遲。1989年,桑夏恩村撤回了該項發展計劃,根據政府的規定,於1992年重新遞交了修改後的提案。這項新的計劃在環境的審核還懸而未決的時候,獲得政府的批准。之後,加拿大公園和原野學會(CPAWS)申請了法院禁制令,使計劃擱淺。[51] CPAWS還認為公園的發展影響了生態平衡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施加壓力,要求撤回班夫世界遺產稱號。[52]

班夫弓河山谷研究會

編輯

1988年,《加拿大國家公園法》的修正法案強調了生態保護,班夫的發展方針面臨着不協調的境地。[42] 1994年,在當時的加拿大公園管理局負責人希拉·科普斯的要求下,班夫弓河山谷研究會成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管理人類對公園的使用和開發,同時維持生態平衡。[53]當為期兩年的研究進行的時候,所有開發項目暫停,包括桑夏恩村的開發和章克申堡與桑夏恩之間的加拿大橫貫公路的建設。

研究發佈了超過500項提議,其中包括限制班夫鎮的擴張,將鎮人口控制在1萬人,徒步旅行的人數限制,縮減公園內開發項目等。[42]另一項建議是在鎮周圍建立隔離帶,減少人和麋的衝突情況。[54]建立隔離保護區還可以減少麋遭遇食肉性動物的機會。在報告發佈後,科普斯立刻通過了控制班夫鎮人口數量的提議。她還下令搬遷了一個小型機場和軍校訓練營,因為這些設施會妨礙野生動物遷徙。[55]

根據班夫弓河山谷研究會的建議,1990年代,許多開發計劃被縮減。1996年,班夫溫泉高爾夫度假區增加9座賓館的計劃被取消。[56]

坎莫爾

編輯

由於班夫鎮的人口數量受到限制,位於班夫邊界外的坎莫爾開始迅速發展以適應遊客增長的需求。坎莫爾的主要開發計劃包括1992年提議的三姐妹高爾夫度假區,這項計劃遭到了持續的爭議,環境組織認為開發將導致弓河山谷野生動物區域的分割。[57]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arks Canada Attendance 2007-08 to 2011-12. Parks Canada. [2013-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2. ^ 《The Mountain Guide - Banff National Park》(山脈指南-班夫國家公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加拿大公園管理局(Parks Canada)2006年發佈,2008年1月18日查閱。
  3. ^ 《Highway Mitigation Resear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加拿大公園管理局,2008年1月18日查閱。
  4. ^ 4.0 4.1 Savage, Candace,《A Highway Runs Through It》,《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出版,2000年7/8月刊,第34–42頁。
  5. ^ 5.0 5.1 《Park Management, Annual Planning Forum 20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加拿大公園管理局,2008年1月18日查閱。
  6. ^ Luxton, Eleanor G. Banff : Canada's first national park : a history and a memory of Rocky Mountain Park 2nd. Banff, Alta.: Summerthought Pub. 2008: 60. ISBN 0-9782375-4-4. 
  7. ^ 7.0 7.1 7.2 7.3 Lothian, W. F. Chapter 1: The Early Years (Up to 1900). A Brief History of Canada's National Parks. Parks Canada. 1987 [2018-08-20]. ISBN 0-662-1521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3). 
  8. ^ Fedje, Daryl W., James M. White, Michael C. Wilson, D. Erle Nelson, John S. Vogel, John R. Southon,(1995年),《Vermilion Lakes Site: Adaptations and Environments in the Canadian Rockies during the Latest Pleistocene and Early Holocene》,《American Antiquity》雜誌第60(1)期,第81–108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Hildebrandt, Walter,《Historical Analysis of Parks Canada and Banff National Park, 1968–1995》,Banff-Bow Valley Study 1995年出版。
  10. ^ 10.0 10.1 10.2 Lothian, W.F.,《A Brief History of Canada's National Parks》(加拿大國家公園簡史),Environment Canada 1987年出版。
  11. ^ 註:吳友平,《加拿大落磯山脈自然原野之旅》(ISBN 986-7508-31-9,上旗文化,2005年10月1日出版),書中將「Cave and Basin National Historic Site」翻譯為「洞穴與盆地國家歷史古蹟」。
  12. ^ 《About Brewster -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8年1月18日查閱。
  13. ^ 《Banff Townsite Area》[永久失效連結],加拿大公園管理局,2008年1月18日查閱。
  14. ^ Gadd, Benn,《Bankhead: The Twenty Year Town》(班克海德:20年的城鎮),Coal Association of Canada於1989年出版。
  15. ^ 15.0 15.1 15.2 15.3 Waiser, Bill,《Park Prisoners, The Untold Story of Western Canada's National Parks, 1915–1946》,Fifth House Publishers1995年出版。
  16. ^ Scott, Chic,《Summits & Icefields: Alpine Ski Tours in the Canadian Rockies》,Rocky Mountain Books2003年出版。
  17. ^ Yeo, Bill,文章《Making Banff a Year-Round Park》,刊於《Winter Sports in the West》,Alberta Historical Society於1990年出版。
  18. ^ 《Hotel History》(酒店歷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班夫溫泉酒店,於2008年1月22日查閱。
  19. ^ 《Advisory Body Evalu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UNESCO,2008年1月22日查閱。
  20. ^ 20.0 20.1 《Banff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Pl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7年7月版本,加拿大公園管理局,2008年1月22日查閱。
  21. ^ 21.0 21.1 Banff-Bow Valley Study. October 1996. Banff-Bow Valley: At the Crossroa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ummary report of the Banff-Bow Valley Task Force (Robert Page, Suzanne Bayley, J. Douglas Cook, Jeffrey E. Green, and J.R. Brent Ritchie).
  22. ^ How to get here. Parks Canada. [2016-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7). 
  23. ^ 《2007 Banff Municipal Cens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pdf格式,班夫鎮官方網站於2007年8月發佈,2008年1月22日查閱。
  24. ^ 《1969-1979 Series, Scenes of Canad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加拿大銀行,於2008年2月3日查閱。
  25. ^ 《Jasper National Park - Did you kno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加拿大公園管理局, 2008年1月22日查閱。
  26. ^ 《Map of the Columbia Icefield Area》第二版,Gem Trek Publishing於1999年出版。
  27. ^ 27.0 27.1 27.2 27.3 Gadd, Ben,《Handbook of the Canadian Rockies》,Corax Press1992年出版。
  28. ^ Baird, D.M.,《Banff National Park, How Nature Carved Its Splendor》Hurtig Publishers1977年出版。
  29. ^ Langshaw, Rick,《Geology of the Canadian Rockies》,Summerthought1989年出版。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Ommanney C.S.L.,《Glaciers of the Canadian Rockies, Professional Paper 1386-J (Glaciers of North Americ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U.S. Geological Survey 於2002年發佈,2008年1月23日查閱。
  31. ^ Brugman, Melinda M., Paul Raistrick, 和 Alain Pietroniro,《Glacier Related Impacts of Doubl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on British Columbia and Yuk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Pdf格式,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Lands and Parks1997年發佈。
  32. ^ Scott, D. 和 Jones, B.,《Climate Change & Banff National Park: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and Recreation》(氣候變化和班夫國家公園:旅遊和娛樂提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Pdf格式,University of Waterloo2005年發佈。
  33. ^ WWF International,《Going, Going, Gone,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Glacier Decline》(氣候變化和全球冰川消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Pdf格式,2008年1月23日查閱。
  34. ^ 34.0 34.1 34.2 34.3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71–200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Environment Canada,2008年1月22日查閱。
  35. ^ 35.0 35.1 《Ecoregions of Banff National Par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加拿大公園管理局, 2008年1月22日查閱。
  36. ^ Hebblewhite, Mark, Daniel H. Pletscher, 和Paul C. Paquet,《Elk population dynamics in areas with and without predation by recolonizing wolves in Banff National Park, Alberta》,《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雜誌,2002年第80期,第789–799頁。
  37. ^ 37.0 37.1 37.2 《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07-09-30,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08年1月23日查閱。
  38. ^ 《Species at risk - Banff Springs Snai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Environment Canada,2008年1月24日查閱。
  39. ^ 《Mountain Pine Beetle Management Guide》[失效連結],Government of Alberta,2008年1月25日查閱。
  40. ^ Mountain Pine Beetle Management Guide (PDF). Sustainable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Alberta. January 2004 [2018-08-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6-25). 
  41. ^ 41.0 41.1 《A Year in Review 2006/07 Summary Report》(2006/07年度統計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加拿大公園管理局 ,2007年10月發佈,2008年1月25日查閱。
  42. ^ 42.0 42.1 42.2 Page, Robert, Suzanne Bayley, J. Douglas Cook, Jeffrey E. Green, J.R. Brent Ritchie,《Banff-Bow Valley: At the Crossroads - Summary Repo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anff-Bow Valley Task Force於1996年10月發佈,2008年1月25日查閱。
  43. ^ 《Improvement District No. 9 (Banf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亞伯達省行政議會,2008年1月25日查閱。
  44. ^ 《Wildlife of Banff National Par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加拿大公園管理局,2008年1月25日查閱。
  45. ^ 45.0 45.1 Luxton, Eleanor Georgina,《Banff, Canada's First National Park: a history and a memory of Rocky Mountains par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Summerthought 1979年出版。
  46. ^ Paquet, P.C., Gibeau, M.L., Herrero, S., Jorgenson, J., 和 J. Green.,《Wildlife corridors in the Bow River Valley, Alberta: A strategy for maintaining well-distributed, viable populations of wildlife》,(A report to the Bow River Valley Corridor Task Force),1994年。
  47. ^ Struzik, Ed,《Wolves losing mountain park turf to humans: Traffic congestion in Jasper and Banff gravely impacting park populations》,《愛民頓日報》(Edmonton Journal)於2000年3月12日出版,第A6版。
  48. ^ Schindler, David W.,《Aquatic problem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Banff National Park, Alberta, Canada》,Ambio,第29(7)期,第401–407頁。
  49. ^ 49.0 49.1 Barnett, Vicki,《Native fish stocks drastically down in central Rockies》,《卡加利先驅報》(Calgary Herald)於1996年3月10日出版,第D1版。
  50. ^ Eisenberg, Cristina. The Carnivore Way: Coexisting with and Conserving North America's Predators. Island Press. 2014-05-01: 26–28. 
  51. ^ Fuller, Patty,《No ray of light for Sunshine Village》,Alberta Report於1994年2月14日發表。
  52. ^ Adams, Jeff,《Twinning Breaks Pledge, Says Expert》,Calgary Herald於1993年4月16日發表,B11版
  53. ^ 《Banff-Bow Valley Study, Technical Report, chapter 1》 (PDF). [2008-0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25). 
  54. ^ DePalma, Anthony. Popularity Brings a Huge Canadian Park to Crisis. The New York Times. 1997-01-05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3). 
  55. ^ Banff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Plan. Parks Canada. 1997-04-17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56. ^ Highlights of Minister's Direction for the Banff Bow Valley and Response to the Bow Valley Study Report. Parks Canada. 1996-10-07 [2015-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57. ^ Barnett, Vicki,《Stakes are high for resort》,Calgary Herald於1992年7月26日發佈,第A8版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