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交易(英語:Social Trading)是一種投資的形式,它是指投資者觀察其他人或其他專業交易員的交易行為,並使用複製交易或鏡像交易來追隨他們的一種投資策略。社交交易只需要少量相關知識甚至根本不必了解金融市場,因此被世界經濟論壇譽為成熟而又低成本的傳統理財產品的替代品

歷史

編輯

在2010年,最早的社交交易平台之一是eToro,[1] 後來在2012年才有了Wikifolio。

研究

編輯

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和研究員Yaniv Altshuler將社交交易網絡描述為一個複雜的自適應系統,2014年他在OpenBook發表對eToro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具備在彼此間分享想法和信息的固有能力,OpenBook的用戶擁有新的信息來源,這提高他們的交易表現。由於用戶們不是互相競爭而是共同對抗市場,情況就變成了非零和博弈,這樣就激勵用戶儘可能地多的分享信息。」[2] 他的論文得出的結論是:「與個人交易相比,社交交易提供了更好的盈利機會,「但是當用戶可以看到他人選擇的時,他們可能會在選擇專家時做出優秀,但不是最佳的選擇。」[3]

2015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形容社交交易網絡為顛覆者,「這是一種相較於傳統財富管理更為低成本和成熟化的替代品。這種解決方案適用於更廣泛的客戶群體,使用戶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財富「並且」對傳統的財富管理行業帶來了實際的威脅。」[4]

經濟學家Nouriel Roubini的智囊團在2016年預測」更創新的投資形式,例如社會責任投資和社交交易」將在未來幾年迎來行業的最大增長。」.[5]

2017年聖約翰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領袖」交易員或有追隨者的交易員比那些沒有被追隨者的投資者更容易受到所謂處置效應的影響,作者認為這種現象可解釋為「領袖們對他們的追隨者負有責任感,並且不想讓他們失望,他們害怕在承認自己的糟糕投資決策後失去追隨者,因此會表明對於自己初始投資選擇的信心,或者通過委派新的領袖交易員來儘量挽回自己的形象。「[6]

特徵

編輯

社交交易是通過比較其他交易員的操作方式並複製他們的技術和策略,以此來分析金融數據的一種交易方式。在社交交易出現之前,投資者和交易員依賴基本面或技術面分析來形成他們的投資決策。 使用社交交易的投資者和交易員可以在其他交易員的交易數據反饋中,融入自己的投資決策以及一些社交指數。社交交易平台或網絡可以被視為在線社交網絡的一個子類別。[7]

社交交易讓交易員能藉助他人的幫助完成在線交易,這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從新手到有經驗的交易員的學習過程。[9] 交易者可以與他人互動,觀察其他人的交易,然後複製他們的交易,了解促使這些表現優異的交易者的首要原因。通過複製交易,交易員可以了解到哪些策略有效,哪些無效。社交交易主要用於投機,而在道德領域中,投機行為是不被認可的,[8][9] 相反,人們應該保持更為長遠的目光,避免任何類型的短期投機行為。

交易分為三種主要類型:[10]

  • 單筆(或非社交)交易:交易員A自己進行正常的交易;
  • 複製交易:交易員A進行與交易員B完全相同的單筆交易;(iii)
  • 鏡像交易:交易員A每次自動複製交易員B的每筆交易,即交易員A完全遵循交易員B的交易活動。

在一些平台上還提供其他衍生的方式,例如允許用戶複製其他交易員的投資組合,並跟蹤交易員的股息,當被複製的交易員從賬戶中提取資金時,一定比例的金額也將實時從其關注者的金額中提出。[11]

主要特徵

編輯
  • 信息流:社交交易讓個人投資者之間的信息自由流動。在金融交易中不受限制地獲取信息非常重要[15,社交交易使得小規模投資和個人投資者之間可以自由地交換信息。
  • 合作交易:社交交易為交易者提供了在交易團隊中合作的機會,交易團隊可通過匯集資金、劃分研究或通過共享信息來協同在市場上交易。
  • 貨幣化:與廣義上的社交網絡一樣,貨幣化策略可能也不是那麼容易量化。不過就如同社交網絡一般,來自於這些活躍社區的用戶數據的多樣性和深度性將會是社交交易網絡的長期價值所在。
  • 透明化:社交交易披露交易者的表現統計數據,公開他們過去的頭寸以及面對市場的情緒,給其他交易者展示完整的信息,以評估他們在交易平台上為跟隨者所提供的可信度。[1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ektik in der Anlegergemeinde.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 2018-11-02 [201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德語). 
  2. ^ Yaniv Altshuler. Social networks influence the decisions of financial traders. 麻省理工學院. 2014-01-10 [201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0) (英語). 
  3. ^ Wei Pan, Yaniv Altshuler, Alex (Sandy) Pentland. V. Conclusion. Decoding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 Wisdom of the Crowd in Financial Trading Network (PDF) (報告). 麻省理工學院: 6. 2014 [2019-01-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1-09) (英語). 
  4. ^ R. Jesse McWaters. How will the empowerment of individuals through automated systems and social networks transform the business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Services: How disruptive innovations are reshaping the way financial services are structured, provisioned and consumed (PDF) (報告). 世界經濟論壇: 125. June 2015 [2019-01-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2-10) (英語). 
  5. ^ Lou Celi, Barry Rutizer. 2. The Rapidly Evolving Investor. Wealth and Asset Management 2021: Preparing for Transformative Change (報告). Roubini Thoughtlab: 16. 2016 [2019-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英語). 
  6. ^ Annette Hofmann, Matthias Pelster. 5. Conclusions. About the Fear of Reputational Loss: Social Trading and the Disposition Effect (PDF) (報告). 聖若望大學: 26. 15 October 2017 [2019-01-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11-16) (英語). 
  7. ^ Social day trading comes to Facebook. Social Times. 2010-06-21 [201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3) (英語). 
  8. ^ Ryan, John A. The Ethics of Spec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 1902, 12 (3): 335–347. JSTOR 2376347 (英語). 
  9. ^ 存档副本. [201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1). 
  10. ^ Yang-Yu Liu, Jose C. Nacher, Tomoshiro Ochiai, Mauro Martino, Yaniv Altshuler. Analysis. Tobias Preis (編). Prospect Theory for Online Financial Trading (報告).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15 October 2014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9). 
  11. ^ Damian Chmiel. eToro Expands Social Trading with Copy Dividends. Finance Magnates. 2016-02-08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英語). 
  12. ^ Social Investing Equals More Opportunity. 赫芬頓郵報. [2016-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