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佳德男爵科林·坎貝爾

英国陆军军官

第一代佳德男爵科林·坎貝爾陸軍元帥 GCB KCSI(英語:Colin Campbell,1st Baron Clyde,1792年10月20日—1863年8月14日)是一位英國陸軍軍官。坎貝爾曾參加半島戰爭1812年戰爭,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指揮第98步兵團,在第二次英錫戰爭期間指揮一個旅。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坎貝爾在阿爾馬河戰役中指揮高地步兵旅,並憑藉他特殊的戰術擊退了俄國人對巴拉克拉瓦的進攻。在印度起義的早期階段,他成為印度英軍總司令。擔任該職務時,他瓦解了起義軍對勒克瑙的圍困並帶領軍隊撤出了該地。在第二次坎普爾戰役中擊敗塔蒂亞·托佩後,英軍再次奪取了勒克瑙。在擔任總司令期間,他處理了東印度公司部隊中的「白色叛變」,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組織部隊前往中國參戰。

佳德男爵
The Lord Clyde
1855年的佳德男爵
出生(1792-10-20)1792年10月20日
 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
逝世1863年8月14日(1863歲—08—14)(70歲)
 英國英格蘭根德郡漆咸
墓地西敏寺
效命 英國大英帝國
軍種 英國陸軍
服役年份1808年-1860年
軍銜陸軍元帥
統率蘇格蘭高地旅英語Highland Brigade (Scottish)
印度英軍總司令英語Commander-in-Chief, India
參與戰爭半島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
印度民族起義
獲得勳章巴芙騎士大十字勳章
印度之星騎士指揮官勳章英語Knight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早期生活 編輯

科林·坎貝爾原名科林·麥克利弗(Colin Macliver),是格拉斯哥木工約翰·麥克利弗(John Macliver)家中四個孩子中的老大。[1]他還是個男孩時,他的母親和他的一個雙胞胎姐妹就去世了,科林唯一的兄弟在半島戰爭中陣亡。[2]在格拉斯哥文法學校接受教育後,他的叔叔約翰·坎貝爾少校接過了他的撫養權,並將他送到戈斯波特的皇家軍事和海軍學院。[3]

坎貝爾最常被引用的改名故事是,當他於1808年作為少尉進入第9東羅福步兵團時,他的叔叔把他引薦給約克公爵,約克公爵假定這個男孩的姓氏是坎貝爾,並讓科林以這個姓氏入伍。這個故事最早是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流傳開來。新聞界對他改名的原因很着迷,而且謠言四起,說他實際上是坎貝爾少校的私生子,所以科林的堂兄、記者彼得·麥克利弗編造了約克公爵的故事。不僅一個少尉會見軍隊總司令約克公爵非常不尋常,而且坎貝爾當時在懷特島,而不在倫敦。此外,第9步兵團團長羅伯特·布朗里格將軍在坎貝爾入伍前寫信給約克公爵,稱這個15歲的男孩為「科林·坎貝爾先生」。顯然,坎貝爾在刊登憲報之前就已經更改了他的名字。[4]

軍旅生涯 編輯

下級軍官 編輯

1808年5月26日,坎貝爾成為第9步兵團的一名少尉。[5]他的第一次戰鬥經歷在1808年8月21日,當時處於半島戰爭期間,他在阿瑟·韋爾斯利的帶領下參加了維梅魯戰役[1]坎貝爾的步兵營留在葡萄牙,在約翰·摩爾爵士進軍西班牙並隨後撤退到拉科魯尼亞期間在摩爾軍中服役。坎貝爾的步兵營沒有參加1809年1月的科魯尼亞戰役,當時他的部隊擔任英軍的後備部隊。[1]1809年7月15日,坎貝爾晉升中尉並參加了災難性的瓦爾赫倫島戰役,他在那裏感染了瘧疾[6][1]

坎貝爾於1810年被派往直布羅陀,並於1811年3月的巴羅薩戰役中指揮第9步兵的側翼步兵連。托馬斯·格雷厄姆將軍於此戰中開始注意到坎貝爾。坎貝爾於1813年6月參加了維多利亞戰役聖塞巴芙蒂安圍城戰。在1813年7月25日的第一次進攻中,坎貝爾在領導一個衝鋒隊時兩次受傷。[1]1813年10月,坎貝爾率領第9輕步兵連時在比達索阿戰役中第三次負傷。[1]1813年11月3日,他被提升為第60國王皇家步槍團第7營的一位上尉,並派往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但他來不及參加1812年戰爭就帶着傷病返回歐洲。[7]由於窩打老戰役後軍隊的收縮,皇家步槍團的兵力急劇減少。為了避免薪水減半,坎貝爾於1818年11月26日轉到第21皇家北不列顛燧發槍團。該團首先被派往巴巴多斯,然後被派往德梅拉拉,坎貝爾在那裏成為州長的副官。

指揮官 編輯

坎貝爾的步兵團在返回英格蘭後於1828年被派往愛爾蘭。從1830年底開始,該團參與了愛爾蘭什一稅戰爭。坎貝爾於1835年5月8日成為第9步兵團的團長,隨後於同年6月19日轉任第98步兵團團長。坎貝爾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於1842年7月在鎮江戰役中指揮自己的部隊作戰。[1]1842年12月23日,坎貝爾晉升上校,並於當年年底成為駐香港英軍的訓練部隊指揮官。[1]他於同日被任命為女王侍從官,並於次日獲得巴芙勳章

1847年,坎貝爾在印度拉合爾擔任英國軍隊的一個步兵旅的旅長。[8]1848年11月,他率領他的旅參加了拉姆訥格爾戰役,並在1849年1月率領一個師參加了奇連瓦拉戰役。坎貝爾於1849年2月的第二次英錫戰爭期間繼續作為師長參加了決定性的古吉拉特戰役。[8]1849年6月5日,他獲得巴芙騎士指揮官勳章。[9]拉瓦爾品第平息了當地當地軍隊的叛變後,坎貝爾被派往白沙瓦印度總督達爾豪斯勳爵要求坎貝爾指揮英軍對帕坦部落懲戒式的征討。最後,當達爾豪斯要求坎貝爾入侵斯瓦特山谷時,坎貝爾表示厭惡並宣佈辭職了。[10]

1854年,坎貝爾被任命為第67步兵團團長,隨後轉任第93步兵團團長。[11][12]

克里米亞戰爭 編輯

1854年初,在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不久,坎貝爾成為了高地旅的旅長。[8]他於1854年2月21日晉升準將,並於1854年6月20日晉升少將[13][14]高地旅在1854年9月的阿爾馬河戰役中表現出色,坎貝爾憑藉他的「高地人戰線」於1854年10月擊退了俄軍對巴拉克拉瓦的進攻。[8]他於1855年1月23日代中將銜,並於同年7月5日獲得巴芙騎士大十字勳章[15][16]劍橋公爵返回英國後,坎貝爾接管了英軍第1步兵師(下轄近衛旅和高地旅),並在1855年9月的大熱丹戰役中指揮了該師。[8]1855年12月28日,坎貝爾代上將銜。[17]1856年6月4日,坎貝爾正式晉升中將。[18]此時坎貝爾希望可以成為克里米亞英軍總司令,但隨着威廉·科德林頓爵士被任命為司令,坎貝爾一氣之下回到了家。後來,亞厘畢親王建議將駐克里米亞的軍隊分成兩個軍團,而坎貝爾則可以成為一個軍團的司令。潘穆爾勳爵也請求維多利亞女王讓坎貝爾返回指揮其中一支軍團,坎貝爾接受了這一職位。然而,等坎貝爾回到克里米亞的時候,戰爭已經基本結束了。[19]1856年7月至9月,坎貝爾任東南軍區司令。[20]由於他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貢獻,坎貝爾於1856年8月11日被授予撒丁島聖慕禮斯和拉撒路大十字勳章,並於1858年3月2日被授予奧斯曼帝國一等梅迪傑勳章。[21][22]1858年6月9日,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授予坎貝爾每年2,000英鎊的終生年金。[23]

印度總司令 編輯

 
第93高地團和第4旁遮普團勒克瑙屠殺了2,000名叛軍

1857年7月11日,在印度起義的早期階段,巴麥尊勳爵把駐印度的所有英國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坎貝爾並讓坎貝爾代上將銜。[20][24]坎貝爾於次日離開英國,在1857年8月抵達加爾各答。1857年11月,坎貝爾援救並疏散了勒克瑙。在同年12月的第二次坎普爾戰役中,坎貝爾擊敗坦提亞·托普後,他於次年3月再次佔領勒克瑙。[20]1858年5月14日,坎貝爾正式晉升上將,並於同年8月3日獲得爵位,成為蘇格蘭克萊茲代爾的佳德男爵。[25][26]1858年秋,面對東印度公司歐洲軍隊未收到入伍賞金的進一步叛變,他動用英國軍隊執行紀律,直到英國內閣同意做出一些讓步。[20]此後,坎貝爾繼續指揮駐印英軍直到叛亂被平息,然後他於1860年6月返回英國。[3]

退休和紀念 編輯

 
倫敦窩打老廣場的佳德勳爵雕像

退休後,坎貝爾住在倫敦伯克利廣場10號。[27]1862年11月9日,坎貝爾晉升陸軍元帥[28]他於1863年8月14日在漆咸去世,葬於西敏寺[20]

家庭 編輯

坎貝爾從未結過婚,也沒有任何孩子。[20]

引文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Heathcote, p. 69
  2. ^ Greenwood p. 27
  3. ^ 3.0 3.1 Stephens, H. M. Colin Campbell, 1st Baron Clyde .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線上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4. doi:10.1093/ref:odnb/4489.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4. ^ Greenwood p. 308
  5. ^ 第16149號憲報. 倫敦憲報. 28 May 1808. 
  6. ^ 第16275號憲報. 倫敦憲報. 11 July 1809. 
  7. ^ Marjie Bloy, Ph.D. The Victorian Web: Sir Colin Cambell, 1792–1863. [11 Jan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5). 
  8. ^ 8.0 8.1 8.2 8.3 8.4 Heathcote, p. 70
  9. ^ 第20985號憲報. 倫敦憲報. 7 June 1849. 
  10. ^ Greenwood p. 232-3
  11. ^ 第21640號憲報. 倫敦憲報. 12 December 1854. 
  12. ^ 第22087號憲報. 倫敦憲報. 26 January 1858. 
  13. ^ 第21524號憲報. 倫敦憲報. 21 February 1854. 
  14. ^ 第21564號憲報. 倫敦憲報. 22 June 1854. 
  15. ^ 第21653號憲報. 倫敦憲報. 23 January 1855. 
  16. ^ 第21743號憲報. 倫敦憲報. 10 July 1855. 
  17. ^ 第21832號憲報. 倫敦憲報. 28 December 1855. 
  18. ^ 第21899號憲報. 倫敦憲報. 8 July 1856. 
  19. ^ Greenwood p. 310-13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Heathcote, p. 71
  21. ^ 第2191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2 August 1856. 
  22. ^ 第22107號憲報. 倫敦憲報. 2 March 1858. 
  23. ^ 第2215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1 June 1858. 
  24. ^ 第2202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7 July 1857. 
  25. ^ 第22139號憲報. 倫敦憲報. 14 May 1858. 
  26. ^ 第22171號憲報. 倫敦憲報. 6 August 1858. 
  27. ^ Wheatley, p. 165
  28. ^ 第22679號憲報. 倫敦憲報. 10 November 1862. 

來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書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