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9年4月27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4月27日) |
《第二性》(法語:Le Deuxième Sexe)是一部關於存在主義和女性主義的散文,在作者西蒙·波娃41歲時,1949年創作並出版。
整部作品分為上下兩卷,被公認為是一部哲學著作。波娃選擇從存在主義角度出發展開論述。也正因如此,她的這部作品不僅僅是簡單地論述了婦女在二戰之後的狀況,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哲學作品,從文學、歷史、社會學、生物學、人類學和醫學多方面進行豐富地舉例和分析,證明女人如何作為「第二性」的根源所在[1]。
整部作品通篇所想傳達的理念是沒有一個女人的命運是計劃好的。排除人類的決定論,對於女性弱勢這一事實以及導致這一事實的與生俱來的原因這兩點,波娃在作品中都加以關注和論述。對於這個問題,波娃不僅控訴男人對於女人的歧視、卑鄙甚至有時殘忍的所作所為,同時也指出了女人對於自己弱勢地位的造成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波娃認為她們被動、屈服、缺乏雄心。作者因此認為女性解放的成功唯有依靠男性與女性的共同的堅定意志才能實現。在波娃看來,女性獲得解放必須依靠以下兩個途徑:對於生育與否的自我決定權以及工作。
散文結構
編輯《第二性》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分為三部,下卷為四部。
第一卷:引言;第一部,「命運」;第二部,「歷史」;第三部,「神話」
第二卷:引言;第一部,「女性形成」;第二部,「處境」;第三部,「生存之辯」;第四部,「走向解放」;總結
書題獻給雅克·博斯特。上下兩卷各有兩句卷首語。第一卷:「一個好的本源創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一個壞的本源創造了混亂、黑暗和女人。」(古希臘最早的唯心主義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所有男人筆下所創造的女性形象都值得商榷,因為他們既是法官也是當事人。」(法國啟蒙思想家浦蘭·德·拉巴爾)第二卷:「做女人是多麼不幸啊!而更糟糕的是女人事實上對這一不幸全然不知。」(存在主義之父,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基爾克果);「(女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同謀犯,和所有人一樣。」(薩特)
第一卷
編輯引言
編輯作品開篇從存在主義角度出發進行思考:女人存在是無容置疑的(如同猶太人、黑人或者其他拿來和女人做對比的少數類別),這樣一來,女性不死之神話需要重新看待:沒有女人是永存不變的,女人的存在也是不明確的。問題在於女人不是某種理所當然和顯而易見,而男人,是。女人是他者,是否定(不存在),她們缺乏某些東西。這種(相對於男人而言的)相異性源於一種本質上的傾向:排他意識,根據二分法而推斷人事物的意識。更何況女人(與猶太人和黑人相反)同她們的壓迫者共同生活,而雙方又彼此需要。最後,男人(對於女性的)性別歧視在女性的屈從下不斷加重。「如何在依賴中獲取獨立?」,波娃問道。
第一部:命運
編輯在討論導致女人弱勢這一現實的原因之前,作者提到了以下習慣被迴避討論的三點並對此加以解釋。
第一章:生物學論據
在生物學構成上來看,男性和女性是同等,對稱的。對於某些動物來說,例如螳螂,雄性是為雌性服務的。當然對於某些哺乳動物而言,雌性不得不經受妊娠,在力量和獨立性上都不如雄性。但是人類不僅僅是一個物種,同樣人類是一種文明,在這一文明面前,單純的生物理論已不足以應付(人類所面對的一切問題):生物學在女性問題上也只能做出部分有限的解釋。
第二章:心理分析學角度
波娃從心理分析學角度出發提出兩個論點:首先,對於那些一味效仿男人的女人,並不是她要討論的;第二個論點建立在某些先決條件上,例如父權統治,這使在男人和女人身上產生某種決定論。這一理論與存在主義是相對的,後者認為人可以自發選擇自己的命運和價值。宿命論無法解釋存在在男性與女性之間的不平等。
第三章:歷史唯物主義角度
唯物主義(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通過勞動和技術產生歷史的途徑)在第一部分中最後一個登場,作者對這一論點十分感興趣。不僅如此,波娃深信,妊娠和(比起男性)較小的生理力量不足以成為一個障礙,只要整個社會認同這一點即可。波娃通過參考某些文獻資料來理解唯物主義這一論點,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作品認為「女性的歷史進程主要依靠技術的發展」。如此,「生產力越高,女性這一問題會愈發凸顯。」波娃將女性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石器時代,這一時期強調的男女的共性,男女雙方各自分擔生存的挑戰;私有制時期,在這一階段男性將女性當成奴隸,將她們財產化;資本主義階段,儘管出現了機器,但對要求男女平等的這一伸張又擱置了。雖然這些解釋在波娃看來都十分有理有據,但她仍不滿足於此。心理分析法只是牽涉到性別歧視,同樣的,歷史唯物主義只攸關經濟。但是,僅憑此就認為私有制和婦女弱勢有着必然聯繫這一想法只能顯得武斷。波娃總結道生物學、心理分析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將某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闡述,但並不足以解釋女性現狀。因此,我們不得不通過存在主義對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解釋。
第二部:歷史
編輯這一部分,通過歷史來研究男女之間的關係,雖然論據僅限西方,但整部作品仍能做到放諸四海而皆準。
I. 首先,作者就提出疑問,是什麼導致男女不平等?為解釋這個問題,作者追溯到史前。作者自問為何母性導致女性變得弱勢,而非相反。在這一問題上,作者發現人種學提出過太多相互矛盾的論述,所以她直接從存在主義角度做出了主觀的解釋:在分娩和哺乳時,女性回歸到了獸性、向內性,而男性,沒有這些不可避免的牽絆,可以追逐、創造卓越和發展,即擺脫獸性。
II. 自史前,權利就被男人所擁有。即使女性擁有積極的價值,如能夠生養孩子,她們仍沒有得到渴望的命運。男人仍是主導。隨着農業的發展以及人類在處理自然危險能力上的增強,女性之間愈來愈分散;她們成了憂心忡忡的男人的被崇拜者,僅此而已,別無其他。漸漸地,女性失去了一切經濟角色,而男人將她們推向內,讓她們擔當繁衍後代的重任,也因此對女性產生某種敬畏,正如人們所看到的基督教對於聖母瑪利亞的崇拜。
III.
第二卷
編輯引言
編輯參考
編輯- 男性中心主義(Androcentrism)
參考文獻
編輯- ^ 周碧娥. 性別社會學--性別作為範疇、理論與實作. 三民書局. 2022: 274–275. ISBN 978-957-14-7446-5.
外部連結
編輯- '第二性' (免費的英文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