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馬茲加遺址

納馬茲加遺址(或稱納馬茲加丘,英語:Namazga-Tepe)位於裏海東部土庫曼斯坦伊朗的交接處,是中亞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化複合體中最重要的遺址,基本代表了中亞地區從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末期安德羅諾沃共同體南下前的整個年代序列。[1]

物質文化

編輯

銅器

編輯

1952年對這個遺址的發掘,將納馬茲加遺址分為I~IV期,I~III期為銅石並用時代;IV、V期為青銅時代的早期、中期;V期安德羅諾沃文化入侵,為青銅時代晚期。青銅時代開始的年代為公元前3000年。 納馬茲加文化前三期沿襲自安諾文化,I期銅器以尖頭形器為主要傳統,如針、鑿形器以及別針,分為工具和裝飾品,銅器主要為鍛造。II期銅器增多,仍以尖頭器為主,出現邊刃器和需要合范鑄造有銎斧。沒有發現III期的銅器。 IV期與前期沒有明顯聯繫,出現大量雙螺旋別針,武器中出現柄部很明顯的短匕首。V期中,匕首變成短劍,原有飾品不見,變成一種風格統一的印章,說明受到一種與IV期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影響[1]

陶器

編輯

I~III期為彩陶,IV~VI期彩繪趨於簡化,從前的雙彩演變成單彩以至無彩,代之以劃紋或素面。人物和動物陶塑也變得非常簡略[2]

聚落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楊建華; 邵會秋; 潘玲.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 第一版.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年4月: 7-10. ISBN 9787532584062. 
  2. ^ 張廣達; 陳俊謀. 纳马兹加Ⅳ~Ⅵ期文化. 中國百科網. [2018-05-03].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