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鼻錢
外形及種類
編輯蟻鼻錢高約1.8厘米,重約3克,形似海貝,是從貝幣演變而來的。其名稱乃因其形象而得。錢幣的正面有陰文,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最普通的為人臉形,文字多見為「咒」「紊」(有「聖朱」、「各六朱」及「五朱」等多種詮釋),其他較罕見,有安、君、忻、金、行、匋、貝、三等銘文,共11種。近年來還不斷有新品發現。
存世比例
編輯通過統計楚國銅貝,發現銅貝中的「咒」字貝佔整過銅貝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其次是「紊」,其餘幾種很少。提出聖朱及其他數種均為點綴品。通過分析楚銅貝上的銘文,認為如果以絕大多數咒字貝為主體,其字可釋為咒、讀如錢的話,其餘數種貝文的含義,則是對「錢」的補充說明,或名其來源(如貝),或名其形體輕便(聖朱),或名其作用和功能等(如君、行、安),當與地名、重量名等沒有直接的關係。
流通時代及地區
編輯蟻鼻錢(「紊」字)多出土於河南、江蘇。鬼臉錢(「咒」字)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發現。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五千枚面文為「咒」字,平均約重4.37克。以出土的地點墓葬和數量上看。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西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西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楚國疆土開始時並不算大,以後疆土逐漸擴大,蟻鼻錢和鬼臉錢的流通範圍也隨之擴大,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