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世賢(?—1621年),明榆林衛(今陝西榆林)人,明朝將領。

生平 編輯

年幼時曾做過僕人,後從軍,積累功勞官至瀋陽游擊,後升義州參將。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七月,清河被後金所圍,副將鄒儲賢固守。清河城破,鄒儲賢率親丁鏖戰城南,與游擊張旂、守備張雲程等皆殉國。六千四百餘兵民被殲滅。賀世賢駐靉陽,聞清河有變,疾馳出塞,得首功154級,晉升副總兵[1]

1619年,楊鎬以十萬餘人分四路出師出擊後金。賀世賢輔佐遼東總兵李如柏由清河出兵。劉綎深入中伏,因與楊鎬素不和,向李如柏求救而敗,劉綎遂全軍覆沒。隨即提升都督僉事,充任總兵官,駐守虎皮驛。鐵嶺被圍,賀世賢馳援,城已破,獲得斬首百餘級。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連戰灰山、撫安堡,斬首二百多。而當時,各地久經沙場的老將都聚集在遼東地區,畏首畏尾不敢戰鬥,只有賀世賢多次戰鬥有功,同行大多都忌妒他,將其調鎮守瀋陽。被經略袁應泰派遣接納投降的人。廣寧總兵李光榮懷疑賀世賢所接納多,上報情況。巡撫薛國用也上報三件可考慮的事,兵部尚書崔景榮請求拒絕接受不要投降,而把自己所接納的人安排在其他地方。但賀世賢所接納的人不可遣散,同列遂誹謗他有異心。[2]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兵大舉圍瀋陽,傾其全國攻城武器而來,十一日夜半渡渾河,十二日便逼進瀋陽。賀世賢及總兵尤世功帶領士兵挖掘溝壑建造戰壕,將大量的樹木砍伐做成柵欄置於城外,壕溝內築攔馬牆,留下炮眼,排列楯車和大小火炮。[3]環城設兵,守城之法十分詳細。賀世賢備火藥於堞間,登城望敵人仍距離城牆約四里便下令發炮,但未傷一騎。[4]須臾圍城,守將力御。賀世賢持鐵鞭獨當南門外,擊殺甚眾,全力而戰,擊退來犯之敵。[5]副總兵尤世功率萬人出戰,殺傷過半而返,堅守不出。經略袁應泰得報,命參將王世科率五千人赴援,敵將哈都殺之,余軍盡降。

後金從東北角以新土填墊,繞城掩擊。城上明軍連發炮,炮身熾熱,以至裝藥即噴。後金兵乘勝蜂擁過壕,急攻東門。[6]賀世賢出城逆戰,敵以精騎四合,賀世賢且戰且退,抵西門,身中十四箭。城中將士聽說賀世賢戰敗,各個如鳥獸逃竄,而原投降的蒙古兵乘亂反叛,斬斷城外吊橋,後金兵破門入城。有人勸賀世賢撤至遼陽,他說:「吾為大將,不能存城,何面目見袁經略乎!」揮鐵鞭馳突圍中,擊殺數人,中箭墜馬而死。[7]城內,尤世功率領一部分兵退至西門,欲救世賢,兵皆潰,自己孤身奮戰,亦死,[8]城外兵士七萬餘人皆潰敗。賀世賢死後,有人懷疑其叛降,所以沒有祭葬禮儀。四川副使車朴為其辯護冤情,但被眾人議論而最終沒有結果[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史》(卷271):「賀世賢,榆林衛人。少為廝養,後從軍,積功至沈陽遊擊,遷義州參將。萬歷四十六年七月,清河被圍,副將鄒儲賢固守。城破,率親丁鏖戰城南,與參將張俱死。部將二十人、兵民萬余殲焉。世賢駐靉陽,聞變,疾馳出塞,得首功百五十有四級,進副總兵。」
  2. ^ 明史》(卷271):「明年,楊鎬四路出師。世賢副李如柏出清河。劉綎深入中伏,勸如柏往救,不從,綎遂覆歿。尋擢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駐虎皮驛。鐵嶺被圍,世賢馳援,城已破,邀獲首功百餘級。泰昌元年九月連戰灰山、撫安堡,獲首功二百有奇。當是時,四方宿將鱗集遼左,率縮朒不敢戰,獨世賢數角鬥有功,同列多忌之。移鎮沈陽。經略袁應泰下納降令。廣寧總兵李光榮疑世賢所納多,以狀聞。巡撫薛國用亦奏三可慮,兵部尚書崔景榮請拒勿納,而置己納於他所。然世賢所納卒不可散,同列遂謗其有異誌。」
  3. ^ 《滿文老檔·太祖朝》卷十九
  4. ^ 《明季北略》卷二
  5. ^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二
  6. ^ 《明通鑑》卷七十七
  7. ^ 明史》(卷271):「天啟元年三月,我大清以重兵薄沈陽。世賢及總兵尤世功掘塹浚壕,樹大木為柵,列楯車火器木石,環城設兵,守城法甚具。大清兵佯敗,世賢乘銳進。倏精騎四合,世賢戰且卻,抵西門,身被十四矢。城中聞世賢敗,各鳥獸竄,而降丁復叛,斷城外吊橋。或勸世賢走遼陽,曰:「吾為大將,不能存城,何面目見袁經略乎!」揮鐵鞭馳突圍中,擊殺數人,中矢墜馬而死。」
  8. ^ 《明熹宗實錄》卷八
  9. ^ 明史》(卷271):「世賢既歿,或疑其叛降,恤典故不及。四川副使車樸為訟冤,格眾議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