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頊[1](?—?),字寧伯滎陽郡開封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人,出自滎陽鄭氏南祖,北魏、西魏官員。

生平 編輯

鄭頊年輕時就有才幹,以員外散騎侍郎起家官,略微升任行台左丞陽城郡陳留郡二郡太守,大統三年(537年),鄭頊和族人鄭偉一起謀划起兵響應西魏軍隊,之後隨鄭偉入朝,獲賜爵魏昌縣伯,出任太府少卿,外任扶風郡太守,又再度出任太府少卿,轉任衛尉少卿。鄭頊在京城內外任職,都有恭敬勤懇的稱譽,很快在任內去世,朝廷贈予儀同三司豫州刺史[2][3]

家庭 編輯

父親 編輯

兒子 編輯

  • 鄭常,北周使持節、上開府、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廣饒縣公[3]
  • 鄭師,隋朝祠部員外郎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周書校勘記·卷十四·列傳第六·六》:偉族人頂 文苑英華卷九一九庾信宇文常碑、卷九四七鄭常墓志銘「頂」作「頊」。
  2. ^ 《周書·卷十四·列傳第六》:偉族人頂字寧伯,少有干用。起家員外散騎侍郎,稍遷行台左丞、陽城陳留二郡守。與偉同謀立義。後隨偉入朝,賜爵魏昌縣伯,除太府少卿。出為扶風郡守,復為太府少卿,轉衛尉少卿。歷職內外,並有恪勤之稱。尋卒官。贈儀同三司、豫州刺史。
  3. ^ 3.0 3.1 3.2 《文苑英華·九百四十七·周大將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公諱常,字某,滎陽人也。周宣王之弟,初封其國;鄭穆公之孫,始成其姓。祖思慶,建威將軍、山陽太守。考頊,儀同三司、豫州刺史。南陽坐嘯,值此此君;西河建隼,逢斯刺舉。公侯繼踵,冠冕連鑣,可得而言,傳於史籍。   公髫齔知禮,早年馳譽,就經黌舍,略見書堂,習武兵欄,偏知劍術。雖復年猶小學,已為儒者所稱;位在偏裨,即入將軍之賞。大統三年,起義華陽,授永安縣開國男。  文皇帝霸跡初基,英雄輻輳。公仗劍轅門,潁川從我。洛城逆戰,壯於白馬之兵;河橋解圍,勇於烏林之策。授平東將軍、帥都督。襲父封。魏後二年,授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車騎用郭淮之勛。儀同取王沈之貴,公之此授,僉曰得人。進爵廣饒縣公,邑千戶。保定三年,授使持節、都督遷州諸軍事、遷州刺史。即總領金州兵馬之兵開拓北戎。高山尋雲,深谷無景,梯繩乃上,浮竹裁通,閩越影向,句吳聲勢。公出戰短兵,並皆奔北,瓦解冰碎,山空谷靜。授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柏梁高宴,有大將軍之詩;幕府初開,有平陵侯之國。比之今日,豈可同年而語哉!自是使車被之繡服,風謠是察,刑政是觀。公露節東驅,風奔群盜,埋輪當路,威振中原。   武皇帝有盟津之師,以公為中權之勁,外從決勝,內侍軍謀。及文軌既同,旃旌已偃,司勛行賞,軍吏舉功,乃授使持節、上開府,增邑五百戶。賜姓宇文,與國同乘之榮;周之宗盟,非復異姓之後。蕃屏是寄,隆寵所歸,公室無疏,此之謂矣。九州都督,須得其才;千里諸侯,實俟其政。乃為使持節、都督東徐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尋遷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公頻總六條,再勞十部,俗變風移,人懷吏畏。滯穗遺秉,有利疲人;山桑野蠶,足充貢賦。化被殊俗,威行鄰境,奏事京師,四方第一。謂真刺史,其在斯乎?春秋未高,奄然遘疾。以大象元年薨於州鎮,時年六十三。嗚呼哀哉!吏人扳慕,飛走變色,河、濟輟舂,淮、沂市罷。以今年歸葬於滎陽之山,詔贈某官,禮也。嗟陵谷之貿遷,懼徽猷之永遠,地久天長,敢鐫貞石。銘曰:   荊、河惟豫,洛食之本。水繞滎波,山斜陸渾。德星猶照,祥風未遠。代不乏賢,文無闕袞。公之生也,實降英靈,忠為德本,孝稟天經。觀書虎館,學劍龍亭。雕弓偃月,行馬流星。置陣黎陽,麾兵官渡。平陰聽烏,馬陵書樹。氣視回津,星占飛步。火斷羌營,沙崩賊路。及驅犀節,乃牧雄州。吏不驚犬,人無喘牛。西蠶得歲,東作逢秋。草爛獄戶,星低市樓。五將星亡,三台岳坼。哀哉天道,遂當明哲。棟樑崩壞,風雲寂滅。北郭長悲,東都永別。幽深此地,宅兆斯憑。山回虎圈,路上魚陵。悲風夜烈,苦霧晨凝。蘭芬菊茂,終古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