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o少女孕記
《Juno少女孕記》(英語:Juno)是2007年美國與加拿大合拍的電影,由傑森·雷特曼執導,迪亞波羅·科蒂編劇,愛倫·比芝出演女主角、意外懷孕的高中少女朱諾(Juno)。其他主要演員包括米高·施拿、奧莉薇·瑟爾比、艾莉森·珍妮、J·K·西蒙斯、詹妮弗·加納和謝遜·比文。影片於2007年2月初至3月在英屬哥倫比亞的溫哥華攝製,2007年9月8日在多倫多國際影展首映,現場觀眾起立鼓掌。
Juno少女孕記 Juno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傑森·雷特曼 |
監製 | 尊·麥高維治 連妮·霍芬(Lianne Halfon) 盧塞爾·史密斯(Russell Smith) 梅森·諾維克 |
編劇 | 迪亞布羅·科蒂 |
主演 | 愛倫·比芝 艾莉森·珍妮 J·K·西蒙斯 米高·施拿 |
配樂 | 馬特洛·梅辛納 |
攝影 | 艾里克·斯蒂爾伯格(Eric Steelberg) |
剪接 | 達納·E·格勞伯曼 |
製片商 | Mandate Pictures Mr. Mudd |
片長 | 96分鐘 |
產地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官方網站 | Juno Fox Searchlight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霍士探照燈電影公司 |
預算 | 650萬美元[1] |
票房 | 2億3141萬1584美元[2]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朱諾 |
香港 | Juno少女孕記[3] |
臺灣 | 鴻孕當頭[4] |
《Juno少女孕記》在第80屆奧斯卡獎角逐中得到了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原著劇本四項提名,並最終為迪亞波羅·科蒂拿下原著劇本獎。公映僅20天後其票房收入就已經超過了650萬美元的預算金額,其中19天還只在數十家電影院小規模試映[5]。最終影片的票房收入高達231,411,584美元,相當於投入預算的35.6倍。
商業上大獲成功之餘,《Juno少女孕記》也得到了評論界的廣泛好評。許多著名影評人都將之評為自己選擇的年度十大佳片之一。影片中對於墮胎問題的描述也引起了美國對這一問題始終爭論不休的「贊同生命權」和「贊同選擇權」的關注,並引來了兩者的大量的讚揚和批評。
電影大獲成功,帶動了影片原聲帶的銷量,《Juno少女孕記》的電影原聲帶,包括由著名歌手金雅·道森演繹的幾首歌曲,成為繼《夢幻女郎》以來首張高居銷量排行榜首的原聲帶,也是霍士公司繼1997年的《鐵達尼號》以來第一張獲得此成績的電影原聲帶。
劇情
編輯明尼蘇達州一所高中的16歲少女朱諾·麥克古夫(Juno MacGuff,愛倫·比芝飾)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孩子的父親是她的一位同學波利·布里克(Paulie Bleeker,米高·施拿飾),她對他仰慕已久,並在夏天與之發生了關係。起初,朱諾打算要墮胎,不過之後改變了主意決定要將孩子生下來並由他人領養。在自己的閨蜜,學校啦啦隊長里婭(Leah,奧莉薇·瑟爾比飾)的幫助下,朱諾開始在分類廣告中尋找合適的人選,並最終選中了一個自己感覺應該可以為新生的寶寶提供一個舒適和諧環境的家庭。她告訴了自己的家人,父親麥克(Mac,J·K·西蒙斯飾)和繼母布蘭(Bren,艾莉森·珍妮飾),他們雖然都吃了一驚,但仍然表示了支持。朱諾與麥克一起去見了那一家人,這是一對名叫馬克(Mark,謝遜·比文飾)和凡妮莎(Vanessa,詹妮弗·加納飾)的夫妻,他們的房子很漂亮,看起來生活十分富足。原來凡妮莎一心想要做一個全職母親,但始終未能如願,於是才不得不想到了領養。經過短暫的交流後,雙方都同意採取保密式的領養協議(即親生父母不過問更不干涉孩子的成長過程)。
朱諾與里婭、繼母布蘭一起到醫院去對孩子做超聲波檢查,檢查技師似乎對她未成年卻懷有身孕不以為然,得知孩子將送去領養後又無理地表現出為孩子感到慶幸的態度。布蘭對其態度感到不滿,立即指出對方身為普通技師,沒有任何權力對他人說三道四,朱諾表現得很輕鬆,並不是很在乎他人的看法,但仍然很感激布蘭為自己說話。
照過超聲波後,朱諾帶着照片來到馬克與凡妮莎的家,但只有馬克在家,兩人發現對方都對朋克搖滾和恐怖片有着非常接近的品味。原來馬克年輕時曾是搖滾樂隊成員,現在的工作則是在家中專門創作廣告歌曲,他還專門有一間屋子用來存放以前樂隊生涯時的一些紀念品。凡妮莎回來後,朱諾將照片拿給她看,她非常激動,而朱諾則鼓勵她感覺自己肚子裏正好踢了她的孩子。
隨着妊娠的進展,朱諾開始對自己對孩子父親波利的感情有些掙扎,而他則顯然愛上了朱諾。朱諾表面上仍然對他冷冷談淡的,但當聽說他有邀請另一個女孩參加之後的舞會時卻生氣地前去質問他。而波利則表示,朱諾之前對他所說兩個人要保持距離的話傷透了他的心。
時間逐漸的流逝,一天,朱諾又來到馬克與凡妮莎的家中,馬克忽然表示,自己在考慮要離開凡妮莎,他似乎並不是很肯定自己也像凡妮莎那樣想要一個孩子,又似乎由於受到朱諾自由、開放人生態度的影響,也想要再考慮一下自己人生的方向;朱諾對馬克的反應大吃一驚,忽然意識到繼母布蘭說自己應該保持距離少過來這邊的話果然應驗了。這時凡妮莎回來了,馬克告訴了她自己的想法。看着這個自己滿以為幸福美滿的家庭在面前分崩離析,朱諾內心難以接受,她衝出門去,並在路邊終於哭了出來。之後經過一陣的思考,她又來到他們家門外,敲了敲門後,沒等有人開門就留下一張紙條離開了。
之後經過與父親的一番詳談,朱諾接受了自己還是愛着波利的事實。於是她告訴了波利,波利更是喜出望外。不久後,朱諾生下了一個男嬰,她之前並沒有告訴波利,但波利在比賽時忽然像是有心靈感應一樣感覺到了這件大事,離開賽場來到了醫院。凡妮莎也很快來到醫院,開始獨自承擔起養育孩子的重任。她還把朱諾留給她的字條框在牆上,上面寫着:「凡妮莎,如果你還是願意(撫養這個孩子),我也願意。——朱諾」。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中,朱諾與波利一起坐在台階上彈着結他並唱歌,最後兩人接吻而結束。
主題
編輯部分評論家認為,與2007年另外兩部有關女性意外懷孕的電影《弊家伙…搞大咗》和《情迷窩心批》相比,《Juno少女孕記》擁有一個偏向於支持「贊同生命權」(指在孕婦墮胎的問題上偏向於反對墮胎,應該生下孩子的一派)的主題。《Slate》雜誌的安·赫伯特(Ann Hulbert)認為本片對純粹的「贊同生命權」或「贊同選擇權」(指在孕婦墮胎問題上偏向於支持墮胎權,因為認為這是女性的自由選擇)的觀點都有所削弱[6]。而《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傑夫·道森(Jeff Dawson)則認為本片無可避免地會與《弊傢伙…搞大咗》和《女侍情緣》一樣被貼上「意外懷孕題材電影」的標籤,但如果將之視為是偏向於「贊同生命權」的電影則只會「把水攪混」(指這樣的定性或解讀未免有些牽強)[7]。《衛報》的哈德莉·弗里曼則評價作為過去一年中的第3部涉及墮胎的美國喜劇片,《Juno少女孕記》「就像是個生動的社會符號般,總結了過去一年同類題材影片所表現的認為墮胎不合理甚至不可想像的觀點。」但她也指出,「我並不認為這些電影是在有意地宣傳反墮胎。」[8]《紐約時報》的A·O·史葛則在其文章中表示《Juno少女孕記》擁有「一個基本的主題,其中包括的信息與其說是反墮胎,倒不如說是對成年這一過程的一個更樂觀的態度」[9]。
電影女主角朱諾的扮演者愛倫·比芝則評論道:「我感到最鬱悶的就是人們把它稱之為是一個支持『贊同生命權』的電影,這也太扯了……這部電影已經呈現得夠明顯的了,最重要的明明是(這是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自由)選擇。」[10]她與本片編劇迪亞波羅·科蒂均公開表示自己是「贊同選擇權」[11][12]。導演傑森·雷特曼認為無論「贊同選擇權」還是「贊同生命權」都包容本片這一點實在是太奇妙了[13]。他說,《Juno少女孕記》就像是一面鏡子,(無論是哪一派的)人們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14]。
其他評論家則為《Juno少女孕記》貼上了「女性主義」的標籤,因為影片中將女主角描繪為一位自信而聰明的少女。反女權主義者菲利斯·斯拉夫萊寫道,「《Juno少女孕記》的主題『既不是愛、愛情,也不是對生命的尊重,而純粹是女權主義思想的勝利,亦即男性,特別是父親的可有可無』」[15]。《波士頓環球報》的韋斯利·莫里斯對影片總結道:《Juno少女孕記》給予了那些聰明而又冷靜的女孩們她們很少能在電影中看到的東西——自己[16]。
迪亞波羅·科蒂說,「女人聰明,女人風趣,女人堅強又自信,我希望可以(通過這部電影來)表現出這些女孩同樣是一個個鮮活的人,而不是像我們經常通過其它媒體所看到的那樣呆板無趣」[17]。而且「這裏缺乏一個地道的少女形象,我把撰寫本片的劇本看作是一個創造出一個標誌性女性形象的機遇」[1]。愛倫也讚揚本片正面描繪青春少女的立場,她形容朱諾這一角色「令人耳目一新,(並且)為年輕的女性(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提供了新的可能」[10],並且她「誠實而獨特,完全不落俗套」[17],同時她還強調了朱諾這一角色的獨特性是之前電影中沒有出現過的[1]。她還批評了媒體將朱諾描繪為一個「女強人」的看法,指出如果這是個男性角色,人們是不會稱其為一個「男強人」,並希望可以通過這個角色改鐵甲再生人們對於女性的傳統看法[18]。而傑森則對片中凡妮莎一角的個人與政治觀念的衝突很感興趣:「女性主義思潮為凡妮莎鋪平了事業發展的道路,但最終她卻想成為全職母親。」[19]
製作
編輯發展
編輯在看到迪亞波羅·科蒂的博客上講述的自己曾身為脫衣舞女的經歷後與她達成過回憶錄《Candy Girl: A Year in the Life of an Unlikely Stripper》出版協議的電影監製梅森·諾維克最先向她提出了撰寫劇本的提議[20]。他也說服她將書按更適合搬上銀幕的角度改寫,並建議她先寫出一個劇本樣本,這個樣本最終發展成了《Juno少女孕記》的劇本[20]。在確定了領養這一故事主線後,迪亞波羅開始搜集領養相關,無論親生父母還是養父母的故事。當時她的丈夫小時候就是被領養的,在她完成了本片的劇本後,他也與自己的親生父母團聚了[21]。她還從自己高中時一個曾意外懷孕的好友及其他朋友那裏找到靈感,並將他們的部分親身經歷,如片中那位超聲波技師的不當言語等也寫入了劇本中[7][22]。不過,《Juno少女孕記》中的許多內容還是基於迪亞波羅自己上高中時的親身經歷:她也曾與一個喜歡吃的嗒糖,類似於本片中的波利一角的男生約會[23],她也是學校啦啦隊長(類似片中的里婭一角)的密友,而且她也用過和本片中基本相同的漢堡包形電話[20]。在位於明尼蘇達州克里斯托市的塔吉特百貨公司星巴克咖啡連鎖店寫作劇本超過7個星期後[24],迪亞波羅將寫作比作像呼吸一樣親切自然的事,並且將女主角朱諾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擴展[11]。
梅森將迪亞波羅的劇本拿給了他的朋友傑森·雷特曼,當傑森讀到一半時,他覺得如果自己不導演這部電影,他將遺憾終身[13]。但起初時他卻發現自己很難順利地拿到劇本的全部內容,因為他執導的首部電影《感謝你吸煙》當時還沒有上映,所以他也就還沒有什麼真正值得一提的資歷[25]。製片商還曾考慮由約翰·波爾來執導本片[26],不過他們最終還是選擇傑森。為此,他中止另一部劇本的創作,騰出時間執導本片[27]。
迪亞波羅還表示,由於一開始根本沒有想過會被真的拍成電影,自己在撰寫《Juno少女孕記》的劇本時實際上是抱着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1],並且影片也的確因為預算不足而一再推遲拍攝[28]。在劇本中所涉及的墮胎這一在美國社會非常敏感的爭議性話題嚇跑了好幾家大型製片公司之後,終於,著名男演員尊·麥高維治的製片公司「Mr. Mudd」願意接手[1],並在晚些時候由副監製吉姆·米勒(Jim Miller)將之帶給了另一家名為「Mandate Pictures」的製片公司共同出資拍攝[29]。
演員
編輯愛倫·比芝在2005年上映的驚慄片《水果硬糖》中的表演給本片導演傑森·雷特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此他選擇了愛倫出演本片女主角朱諾,他說,自己第一次讀到劇本時,就已經在腦子裏將她想像為朱諾的樣子,並親自到愛倫當時正在拍攝電影的片場請她出演本片[30]。他還親自將影片的手搞拿給了之前曾與他在上部電影《感謝你抽煙》中合作過的J·K·西蒙斯,不過並沒有告訴他自己打算請他來扮演片中的麥克一角。讀過劇本後,J·K·西蒙斯主動表示自己希望可以出演麥克,他甚至表示(如果不能出演該角色)自己願意出演片中的一位沒有任何台詞的高中教師[31]。其他傑森「從一開始就選定了」的演員還包括奧莉薇·瑟爾比——她之前參加了朱諾一角的試鏡但最終落選——和米高·施拿[32]。他帶領幾位主要演員們一起來到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Panavision公司一個舞台上,使用35毫米膠捲在黑色的背景幕布前拍攝了45頁的劇本內容,然後他將這段錄影作為樣片送到霍士探照燈電影公司來作為初步的演員選定拍攝樣片[33]。傑森將直接在銀幕前試演看得比單獨試鏡要重要得多,他說:「這是一部完成立足於描述人際關係的電影,所以(我覺得)要是還是一個一個地試鏡而不是一起來試演,效果肯定不會很理想。」[33]
著名女演員詹妮弗·加納為了讓影片不至超出預算,大方地同意了接受比往常更低的報酬價碼[34],傑森於2007年1月選定她出演片中的凡妮莎,即收養女主角孩子的夫婦中的妻子[35]。她還嚮導演推薦了曾與她在《染血王國》中合作過的男演員謝遜·比文,後者最終出演了本片中的馬克一角,凡妮莎的丈夫[13],他也是本片中最後一個被選定的主要演員[36]。
此外,美國著名DJ、唱片製作人盧卡斯·麥克法登(Lucas MacFadden,藝名Cut Chemist)客串出演了本片中的高中化學教師[37],這個客串出鏡是導演傑森在拿到本片的劇本時向盧卡斯提出的,因為他覺得讓Cut Chemist(直譯意為「切開化學家」)來扮演一位化學教師實在是「絕妙的諷刺」[38]。
拍攝
編輯由於電影的拍攝預算僅有650萬美元[1],劇組只能放棄在明尼蘇達州拍攝的原計劃,改為在加拿大溫哥華攝製[39][40]。出於節約預算的考慮,影片拍攝過程中經常在加拿大地區來拍攝美國地區的鏡頭[41],傑森也一直堅持在選定的各個拍攝地點拍攝[39]。比如不列顛哥倫比亞白石市的一所房子就是片中馬克和凡妮莎的家,艾瑞克·漢默中學就是片中的舞蹈麋鹿(Dancing Elk)高中[42],南素里的體育公園跑道則是該高中的運動場跑道[43]。
經過短暫的排練後[44],影片的拍攝工作於2007年2月初正式展開[45],並於3月結束,整個拍攝周期僅6星期[39],其中30天用於主要拍攝工作[43]。劇組原計劃要購買雪來拍攝片中冬天的場景[43],但正好當地有下雪,因此他們調整了拍攝計劃。影片的第二助理導演喬什·卡普昆(Josy Capkun)表示,這(指當地正好下雪)讓片中的積雪場景面積比原計劃的要寬闊得多[39]。影片拍攝過程中的另一個天公作美的實例則是原計劃要在最後一天再來拍攝電影最終的場景鏡頭,但這之前當地連續很長時間都一直在下雨,正當劇組打算中止拍攝計劃,過幾個月後再拍攝片中所需的相應鏡頭時,雨竟然就停了,他們也得以在燦爛的陽光下完成了拍攝工作[43]。影片最後的場景中朱諾與波利一起彈唱《發霉的桃子》和《Anyone Else but You》,這兩首歌曲的原唱者,歌手金雅·道森親臨現場,指導正在練習的愛倫和米高[18]。
音樂
編輯電影中出現了多首由歌手金雅·道森獨唱的歌曲,這些歌曲是由女主角愛倫·比芝推薦的[46]。導演傑森解釋道:
「我曾在電影開拍前問過愛倫,『你覺得朱諾會喜歡聽什麼?』她說『發霉的桃子』。她打開我的電腦開始播放這個樂隊的歌曲,而我聽了覺得很不錯。迪亞波羅與我一起討論了要將其中一首歌曲放在片中由兩個角色一起演唱。我聯繫了金雅·道森,而她很快就把歌曲發給了我,真是美極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收錄到了電影原聲帶中。」[47]
傑森聯繫了金雅,而她則在讀過劇本後,同意將自己的歌曲用到影片中,並給他寄去了包含約120首歌曲的多張CD,這些歌曲幾乎全部都是由其自己出版的[13]。不過這些歌曲並非專門針對影片創作,而是在之前就都已經表演和錄製過的[48]。傑森還向金雅提及電影中可能需要重新錄製其歌曲中的器樂部分,並且還會有演員哼唱的段落[49]。他還聯繫了之前曾與他在《感謝你吸煙》中合作過的作曲家馬特洛·梅辛納來為影片的其它需要譜曲[49]。他將金雅的歌曲集交給馬特洛,要求他以器樂的形式創作出擁有這些歌曲純真質感的電影音樂[49]。馬特洛決定使用原木結他的聲音演奏出像朱諾一樣自然放鬆甚至有少許凌亂的旋律[50]。試過幾把不同的結他後,他最終選擇了「Stella」,結他演奏家比利·卡茲(Billy Katz)曾將這種結他形容為「有些小,聲音也並不完美,但卻很有個性。」傑森之後請比利來演奏片中所有由結他演奏的配樂曲段[50]。
愛倫還推薦了由貓女俠魔力翻唱的歌曲《愛的海洋》(Sea of Love),對此傑森一度有些猶豫,因為這首歌已經在阿爾·柏仙奴主演的1989年電影《午換妻驚魂》(Sea of Love)中使用過,但最終他還是決定將這首歌用到電影中[49]。傑森起初時還將朱諾設想為一個華麗搖滾音樂的粉絲,但之後覺得這與她的個性並不相符而改變了主意。他表示,自己希望將朱諾表現為一個「喜歡非常真實和地道音樂」的少女,因此最終朱諾成了帕蒂·史密斯和丑角合唱團為代表的朋克搖滾的粉絲[51]。
設計
編輯影片從時間跨度上約為一整年,對此導演傑森表示:「劇本中所真實反映朱諾懷孕的3個時期給予我很大的共鳴」。而由於影片的拍攝只花了一個月出頭的時間,因此需要使用一些假的植物及包括後期製作等特殊手段來給觀眾以不同季節的感受。比如,片尾(夏季)波利家門口使用了假花;而一些秋季鏡頭的拍攝則動用了風扇來將樹上的樹葉吹下來,或是通過數字合成手段在朱諾的家門口放置假樹,以及在里婭家門口放置假的,正在盛開的櫻花樹等[38]。傑森還通過使用不同顏色的對比來表現片中的人物角色。比如酒紅色和金色的高中制服,又或者影片前段時由朱諾身穿醒目的紅色連帽外套從「一片陰沉的棕色和綠色中走過」。
編劇迪亞波羅·科蒂深為藝術指導工作人員的專業功底所折服,因為他們僅僅根據自己在劇本中非常簡略的幾句描寫就設計出了相應需要的房間裝飾。她表示他們所裝飾出的朱諾臥室「讓她深感感動,因為這個房間讓我回憶想了自己也還是一個少女時的感覺,這就是我的一灣避風港。」[52]朱諾臥室的牆上張貼有許多樂隊的海報,里婭的房間則有一張「她」認為很有魅力的老人的壁畫,而波利的臥室則為了反映出其純真的特點而設計為略有些孩子氣的風格[38]。影片的藝術指導總監史蒂夫·薩克拉德(Steve Saklad)還按「凡妮莎為了給人以她們會努力為孩子做到最好的印象而閱讀了很多有關家庭方面書籍」這一思路設計了片中凡妮莎和馬克的房子。影片的服裝設計師莫妮卡·普拉德霍默(Monique Prudhomme)因本片獲得了服裝設計師工會最佳現代電影服裝設計獎提名[53],她為凡妮莎設計的服裝主走「簡單而富品味」且保持品質的路線,並給馬克準備了偏保守的服飾來作為對凡妮莎品味的補充。而朱諾身穿的服飾,如法蘭絨襯衣配毛衣背心等大都是其扮演者愛倫自己的建議[1]。此外,影片中還為她準備了一些不同尺寸的「假肚子[54]」和「假乳房[55]」。另外,片中朱諾照超聲波時所看到的嬰兒的圖像,則是影片的音效製作總監史葛·桑德斯(Scott Sanders)的兒子馬修(Matthew),這一段鏡頭是在後期製作中再合成到電影中的。
開場片頭
編輯《Juno少女孕記》的開場片頭是一段將手繪圖畫與實際拍攝鏡頭相結合的動畫,內容很簡單,就是女主角朱諾在鎮上走過,並且喝掉了一大瓶橙汁飲料。但這段僅有兩分多鐘的鏡頭卻花費了7至8個月的時間[38]才由位於洛杉磯的一家名為「Shadowplay」的小型工作室製作完成[56]。導演傑森與該工作室的創始人之一加利斯·史密斯(Gareth Smith)一起在日本參加一個短片巡迴電影節時會過面[56],Shadowplay也為傑森執導的上一部也是首部電影《感謝你吸煙》製作了開場片頭,而傑森也在知道自己將有機會執導本片後就再次聯繫了Shadowplay請他們製作本片的片頭[57]。
以1970年代的復古風格朋克搖滾海報為靈感,加利斯和另一位藝術家簡尼·李決定以「包含文字內容和紋理化的邊緣」為形式,「並同時傳遞出劇本中包含的溫暖」為基調創作影片的開場片頭[58]。在溫哥華拍攝的最後幾天裏[58],劇組用高速攝影機從多個角度拍攝了愛倫·比芝喝着果汁從街上走過的鏡頭[56],然後選擇了其中的約900張打印出來後,再用複印機反覆複印以降低照片圖像的清晰度,一直到看起來與手工繪製的比較接近為止[57]。這之後再將這些圖片通過電腦合成到簡妮所繪製的背景中[56]並配上傑森所選好的音樂歌曲[49],這才最終達到了所需要的效果。另外,Shadowplay還設計了片中各季節交替的標誌鏡頭[38],並手繪製作了片尾字幕,另外還參加了影片DVD和原聲帶的設計工作[58]。
發行
編輯院線上映
編輯2007年9月1日,《Juno少女孕記》在科羅拉多州特柳賴德鎮舉行的特柳賴德電影節上舉行了首映禮並獲得了良好的反響[59][60]。一星期後的9月8日,《Juno少女孕記》又在2007年多倫多國際影展上首映,獲得了現場觀眾起立鼓掌的高度肯定。《芝加哥太陽報》著名影評人羅渣·艾伯特對之評價為:「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有見到過觀眾們起立鼓掌如此熱烈和響亮,而且持續時間還這麼長。」[61]影片隨後在奧斯汀電影節、羅馬電影節、倫敦電影節、巴哈馬國際電影節、聖路易斯國際電影節、斯特哥爾摩國際電影節、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希洪國際電影節、棕櫚泉國際電影節以及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映並多次贏得提名或獲獎[62][63][64][65]。
《Juno少女孕記》原計劃於2007年12月15日正式在電影院向大眾放映,但由於之前在各大電影節上的成功,這項計劃也被提前[66]。12月5日,《Juno少女孕記》開始在分別位於紐約和洛杉磯的七家電影院小規模限量放映[67],並於12月14日開始在13個城市的25家電影院小映,直至25日聖誕節開始全面上映[67]。
營銷
編輯《今日美國》的安東尼·布里茲尼坎(Anthony Breznican)在2008年的一篇文章中表示,《Juno少女孕記》是2007年的三部精心設計的,由忠實觀眾的良好口碑來推動宣傳的電影之一[68]。影片開始上映後不久,霍士探照燈電影公司將一個個片中女主角朱諾所使用的漢堡包形狀的電話送給許多記者和評論家,來吸引他們前來觀看這部電影[69]。雖然一開始時這種漢堡包電話生產製作得不多,原計劃只是作為營銷使用,但很快霍士公司開始大量生產,並在包括eBay在內的各大購物網站銷售[70][71]。影片上映一個月後,這種電話的銷量暴增了759%[71],並且成為《娛樂周刊》推薦的「送給影迷的十個最酷禮物」之一[72]。
家用媒體
編輯《Juno少女孕記》於2008年4月15日發行了DVD和藍光光碟影碟,單碟DVD版本中除了原電影外,還包括一條導演和編劇的評論聲軌,11個刪除場景以及一些惡搞、趣味及屏幕測試程序;雙碟版的DVD則包括有單碟DVD的全部內容,並且新增了4處拍攝花絮,並且第2張DVD中還包含有本片的一個適合便攜式播放機播放的DRM加密格式。而藍光光碟版本除包含有雙碟版DVD的全部內容外,還另有兩個額外的花絮內容[73]。
反響
編輯專業評論
編輯《Juno少女孕記》上映後,獲得了來自評論界的大量非常正面的評價。根據對爛蕃茄的204篇評論文章作出的統計,94%的評論家給予本片正面評論[74],本片也由此成為該網站上的2007年最佳電影[75]。而根據Metacritic上的38屆評論文章統計,影片平均得分為81分(最高100分)[76]。
《芝加哥太陽報》著名評論家羅渣·艾伯特給予本片四星(最高為四星)的高度評價,並稱其為「今年最好的電影……今年還有任何表演比愛倫·比芝飾演的朱諾更出色的嗎?我覺得沒有了。」[77]之後他也將本片選為其評選的年度最佳電影。2008年《帝國》雜誌評選「史上500部最優秀電影」,本片排在第463位[78],女主人翁朱諾·麥克古夫也在《帝國》評選的「史上最傑出的100個銀幕角色」中名列第56位[79]。《Paste雜誌》將本片選為2000-2009十年間50部最優秀的電影第15位[80],2010年6月,《娛樂周刊》將《Juno少女孕記》評分過去20年中最優秀的100部電影之一[81]。
不過,並非所有的評論家都對本片該正面評價。《紐約》的大衛·艾德斯坦認為本片竭力「向青少年鼓吹宣傳,讓孩子們都去模仿片中人物的言語,並且大肆搶購電影的原聲帶唱片[82]。音樂評論家吉姆·德羅加提斯則批評本片中充滿程式化的對白,(特別是在)看到朱諾對於懷孕和墮胎(這兩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看得是那麼的隨意和輕鬆(後),他表示:「作為老資格並且毫不掩飾的女權主義者,一個即將進入少年段女孩的父親,一個經常與現實生活中的青少年交流的記者以及一個老影迷,我恨!恨!恨這部電影!」[83]
票房收入
編輯在紐約和洛杉磯兩地11家電影院小規模放映的《Juno少女孕記》首個周末就獲得42萬零113美元的票房收入,平均每張銀幕入賬6萬零16美元[67]。當《Juno少女孕記》成為霍士探照燈電影公司的首部票房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後,公司總裁彼得·萊斯(Peter Rice)發表聲明:「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個驚人的壯舉,這部電影已經超越了我們所有人的預期,我們知道它很有潛力,並且與全國各地的觀眾都產生了強烈的共鳴。」[84]最終,影片在美國本土的票房收入為1億4349萬5265美元,在其他國家上映的票房收入則為8791萬6319美元,全球總計票房收入2億3141萬1584美元[2],考慮到這畢竟是一部預算僅650萬美元的獨立製作小成本電影,這樣的成績實在是令人驚嘆。在第80屆奧斯卡獎角逐中競爭最佳影片獎的5部電影中,本片的票房成績是最高的[85]。
「朱諾效應」
編輯2008年,位於馬薩諸塞州東北角格洛斯特市的一所高中有17位未滿16歲的少女懷孕,《時代周刊》將之稱為「朱諾效應」[86]。《時代》中的這篇文章表示,部分成年人簡單地將這一統計數字視為一個偶然的異常現象(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另一些人則指責《Juno少女孕記》、《弊傢伙…搞大咗》一類電影美化了未成年人懷孕這一過程而淡化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明尼蘇達州一所大學的青少年心理學教授克里斯蒂爾·米勒就表示,「朱諾效應」正是媒體美化懷孕,並且將之描繪為可以解決過去一切問題的體現[87]。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前夕,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聯邦國會參議員約翰·麥凱恩選擇阿拉斯加州州長莎拉·佩林作為其競選搭檔。2008年9月,媒體批露莎拉年僅17歲的女兒布里斯托已懷有身孕,新聞報導及之後的社論中,將布里斯托·佩林(Bristol Palin)的懷孕視為由《Juno少女孕記》引發的最後一場針對未成年少女懷孕問題的爭論[88][89],保守派評論家還將布里斯托懷孕與電影中的情節比較[90][91]。注意到這一點後,《新共和》文學編輯里昂·韋斯蒂爾表示:「共和黨人老想找個新的問題來說三道四,現在他們找到一個啦:『朱諾在朱諾』!(前一個朱諾指Juno,電影及其女主角的名字;後一個朱諾則是指Juneau,阿拉斯加州的首府)」[90]霍士新聞的羅渣·弗里德曼(Roger Friedman)則表示納悶兒:「《Juno少女孕記》既一度違反了保守派的價值觀,又有站在其角度為之平反和辯護。現在的問題在於,公眾究竟是會像電影中對待朱諾那樣來善待布里斯托·佩林,還是會因為怪責她懷了孕而拒絕給予她理解和幫助?」[91]
謝遜·比文為影片受到的指責感到不平。他說:「不幸的是,我們已經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着這麼一些人,他們會因為自己感覺別人所聽的搖滾樂及其歌詞是垃圾而殺人。你看,要是你打算要把自己的行為歸罪於某部電影或是某首歌曲的話,無論它們是好是壞,我都認為你選擇了錯誤的方式來影響你自己的生活,我認為人們也應該要從其它的方面來尋找自己生活的重心和方向,比如說父母、教師、朋友等。這樣或許對你的人生更有利。」[92]
Salon.com網站的艾米·本弗爾(Amy Benfer)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公佈的統計數據,2007至2008年間,全國未成年女性懷孕率實際上降低了兩個百分點,這意味着「2005-2006年間未成年少女懷孕率的輕微上揚很可能只是個別現象,而並不像有些人宣揚的那樣是由流行文化帶來的多麼令人髮指的不良趨勢」,並且如果真有個什麼「朱諾效應」,這種效應也只會降低而非提高(未成年少女)懷孕率。她批評這一理論的支持者似乎相信未成年人「不知何故就會突然失去辨明是非的能力,而沒有意識到(電影中)那個女孩的特殊情況,先入為主地做出判斷將兩件事情聯繫起來。」並且「通過對懷孕少女問題的討論,特別是大膽地(將討論角度)普通化甚至討喜化,來製造一種懷上孩子的孩子會越來越多的氛圍。」她總結道:「對未成年父母的描寫並不一定就會『美化』他們,至多只會讓他們(的形象)更人性化,更親切。你知道,只要一個人開始真正了解另一個人時就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堅定地認為,真實地描繪這極少數懷孕少女的生活並不一定會導致其他(同齡少女)的效仿,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應該如何幫助她們,而不是做無謂的擔憂[93]。」
十佳名單
編輯電影入選了以下評論家或雜誌、組織的2007年十大佳片名單中:
|
|
獎項
編輯《Juno少女孕記》在第80屆奧斯卡獎角逐中得到了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原著劇本4項提名,並最終為迪亞波羅·科蒂拿下原著劇本獎[103]。
導演傑森對《Juno少女孕記》被判定沒有資格參加專門表彰加拿大電影和電視節目的精靈獎角逐而感到很失望:
片子是加拿大導演,加拿大明星,加拿大演員,加拿大劇組,而且還是在加拿大拍攝的——這怎麼就(不是加拿大電影而)沒有資格了?大衛·哥連堡執導的電影《黑幕謎情》(Eastern Promises)講的是俄國人在倫敦生活的故事,片子是在英格蘭拍的,演員和劇組成員都是英國人,這都(可以認定為是加拿大電影而)有資格?我很抱歉,但總要有人來給我個說法,我實在不明白。[104]
加拿大影視學院主席莎拉·莫頓(Sara Morton)則發表聲明表示《Juno少女孕記》的製作方一直沒有將該片正式提請角逐這年的精靈獎[105]。而《荷里活報道》則對此解釋為精靈獎的規則規定一部電影要想被認定為是「加拿大電影」,則其中至少要有部分拍攝資金來自於加拿大,而《Juno少女孕記》的預算完全來自美國的製片公司,所以沒有資格參加精靈獎的角逐[105]。儘管如此,精靈獎發言人克里斯·麥克道沃爾(Chris McDowall)仍然表示,該片未能入選是因為製片方沒有申請,「資金來源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並非決定性要素。」[105]
雖然有這樣不愉快的小插曲,《Juno少女孕記》之後參加了2008年加拿大喜劇獎的角逐,獲得了3項提名,並最終有兩項勝出[106]。
獲獎
編輯
|
|
提名
編輯原聲帶
編輯本片的電影原聲帶於2008年1月15日發行[111],其中包含有19首歌曲,除了來自巴瑞·路易斯·波利薩、貝爾與塞貝斯蒂安、巴迪·霍利、貓女俠魔力、奇想樂團、胡普爾莫特、音速青春以及地下絲絨的作品外,最為顯著的就是金雅·道森和她之前的樂隊「發霉的桃子」以及安西·潘斯一起貢獻的幾首歌曲。這張由犀牛娛樂公司發行的唱片成為繼《夢幻女郎》以來首張高居銷量排行榜首的原聲帶,也是霍士公司繼1997年的《鐵達尼號》以來第一張獲得此成績的電影原聲帶,犀牛娛樂公司的首張銷量冠軍唱片,這個成績在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上自唱片發行後保持了4個星期的冠軍位置[112]。
2008年3月,犀牛娛樂公司宣佈推出《Juno少女孕記》的第2張電影原聲帶專輯唱片,該唱片只會通過數字方式發行,其中將包含有15首之前有考慮用在電影中但最終未能入選的歌曲。這15曲歌曲中除了同樣有之前提到的金雅·道森、巴瑞·路易斯·波利薩、貝爾與塞貝斯蒂安、巴迪·霍利的作品外,還有許多其他音樂人或樂隊的作品,另外還有電影女主角愛倫演唱的由迪亞波羅·科蒂寫入了劇本中但在最終剪接時被刪除了的歌曲「Zub Zub」[113]。犀牛娛樂公司還於2008年11月25日發行了本片原聲帶的「豪華版」,其中除了之前的兩張專輯中的全部內容外,還附有導演傑森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所繪製的電影故事圖板以及一些筆記[114]。
曲目
編輯- All I Want is You - 巴瑞·路易斯·波利薩
- My Rollercoaster - 金雅·道森
- A Well Respected Man - 奇想樂團
- Dearest - 巴迪·霍利
- Up the Spout - 馬特洛·梅辛納
- Tire Swing - 金雅·道森
- Piazza, New York Catcher - 貝爾與塞貝斯蒂安
- Loose Lips - 金雅·道森
- Superstar - 音速青春
- Sleep - 金雅·道森
- Expectations - 貝爾與塞貝斯蒂安
- All the Young Dudes - 胡普爾莫特
- So Nice So Smart - 金雅·道森
- Sea of Love - 貓女俠魔力
- Tree Hugger - 金雅·道森和安西·潘斯
- I'm Sticking with You - 地下絲絨
- Anyone Else But You - 發霉的桃子
- Vampire - 安西·潘斯
- Anyone Else But You - 愛倫·比芝和米高·施拿[11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Spines, Christine. 'Juno': Inside Oscar's 100 Million Dollar Baby.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12-05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4).
- ^ 2.0 2.1 Juno. Box Office Mojo.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 ^ adam. 新片介紹:《JUNO少女孕記》2月21日胎動全城. 荷里活電影手冊. 2008-02-03 [2015-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開眼電影網上《Juno少女孕記(Juno)》的資料(繁體中文)
- ^ Juno (2007) – Daily Box Office Results. Box Office Mojo.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2).
- ^ Hulbert, Ann. Juno and the Culture Wars. Slate. 2007-12-18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1).
- ^ 7.0 7.1 Dawson, Jeff. Diablo Cody, lap dancer turned ace screenwriter.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2008-01-20 [2011-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 ^ Freeman, Hadley. A choice that films ignore. The Guardian. 2008-01-28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 ^ Scott, A. O. Seeking Mr. and Mrs. Right for a Baby on the Way. New York Times. 2007-12-05 [2013-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5).
- ^ 10.0 10.1 Howell, Peter. Juno star has a mind of her own. Toronto Star. 2008-01-30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4).
- ^ 11.0 11.1 Hiscock, John. Diablo Cody:'I feel more naked writing than I did as a stripper'. The Daily Telegraph. 2008-02-02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
- ^ Douglas, Edward. The Inimitable Ellen Page on Juno. ComingSoon.net. 2007-12-03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 ^ 13.0 13.1 13.2 13.3 Douglas, Edward. Jason Reitman Tackles Teen Pregnancy in Juno. ComingSoon.net. 2007-12-07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 ^ Sperling, Nicole. 'Juno' Has Moviegoers Bringing Up Babie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01-18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5).
- ^ Schlafly, Phyllis. Message of 'Juno': Fatherlessness rocks. WorldNetDaily. 2008-03-14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5).
- ^ Morris, Wesley. 'Juno' lets smart girls identify with its glib but sweet spin on a teen's life-altering decision. The Boston Global. 2008-02-24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17.0 17.1 Dibdin, Emma. Labour Day: Behind the scenes on Juno. The Cambridge Student. 2008-02-07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7).
- ^ 18.0 18.1 Maher, Dave. Ellen Page Talks Juno Soundtrack, Kimya Dawson. Pitchfork Media. 2007-11-21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4).
- ^ Juno's Jason Reitman.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0).
- ^ 20.0 20.1 20.2 Valby, Karen. Diablo Cody: From Ex-Stripper to A-Lister.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11-02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7).
- ^ Giese, Rachel. Whoa, baby. CBC News. 2007-12-10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3).
- ^ From saucy to sweet. The Age. Associated Press. 2008-01-05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 ^ Carroll, Larry. 'Juno' Cast, Director Credit Diablo Cody's Screenplay For Flick's Early Buzz. MTV News. 2007-12-13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 ^ Klein, Janel. Diablo Cody's Minnesota connections. kare11.com. 2008-02-25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7).
- ^ EXCLUSIVE INTERVIEW: Director Jason Reitman Talks Juno. MovieWeb.com. 2007-12-28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30).
- ^ Orndorf, Brian. Jon Poll interview – CHARLIE BARTLETT. Collider.com. 2008-02-18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6).
- ^ Fleming, Michael; Siegel, Tatiana. Jason Reitman flies 'Up in the Air'. Variety. 2008-05-14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 ^ Yamato, Jen. Ellen Page on Juno: The RT Interview. rotten tomatoes. 2007-12-06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1).
- ^ Sperling, Nicole. Bateman, Janney join 'Juno' famil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7-02-22 [2013-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4).
- ^ Starker, Melissa. To know Juno. Columbus Alive. 2007-12-20 [2011-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3).
- ^ Vaux, Rob; Davis, Debbie. The Juno Interviews Part III: Allison Janney & J.K Simmons. FlipsideMovies.com. 2008-01-27 [2009-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8).
- ^ Stack, Tim. Olivia Thirlby: Life After 'Juno'.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06-13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33.0 33.1 Garibay, Lisa Y. My Super Sweet 16. Filmmaker Magazine. 2008-01-28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 ^ Braver, Rita. "Juno" Director Follows In Dad's Footsteps. CBS News. 2008-02-10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Adler, Shawn; Carroll, Larry. Movie File: 'Departed' Trilogy, Jennifer Garner, Steve Carell & More. VH1. 2007-01-17 [2007-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5).
- ^ Vaux, Rob. The Juno Interviews Part II: Jason Bateman. FlipsideMovies.com. 2008-01-27 [2009-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2).
- ^ Palmer, Tamara. Big-screen chemistry. Metromix. 2008-01-17 [2012-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3).
- ^ 38.0 38.1 38.2 38.3 38.4 Jason Reitman; Diablo Cody. Juno: Audio Commentary by Director Jason Reitman and Writer Diablo Cody (DVD). 20th Century FOX. 2007.
- ^ 39.0 39.1 39.2 39.3 Schaefer, Glen. Plenty of fun and games on Juno set. The Province. 2008-02-24 [201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 ^ "Juno" Considering 2007 Minnesota Location. Frozen Frames. 2008-01-02 [201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 ^ Epstein, Edward Jay. Northern Expenditure. Slate. 2006-02-13 [201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2).
- ^ Macdonald, Moira. Northwest links to Oscars. Seattle Times. 2008-02-22 [201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 ^ 43.0 43.1 43.2 43.3 Mackie, John. Vancouverites sharing in success of 'Juno'. Regina Leader-Post. 2008-01-29 [201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 ^ INTERVIEW: Juno's Ellen Page and Michael Cera. MovieWeb.com. 2007-12-06 [201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 ^ Walker, Jeremy. Production begins on 'Juno,' a comedy directed by Jason Reitman from a screenplay by Diablo Cody. JeremyWalker.com. 2008-02-14 [201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9).
- ^ Reitman, Jason.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Juno (Liner Notes). 2007-11-04.
- ^ Lucy. Juno Soundtrack: Best Soundtrack of The Year?. Product-Reviews (Dansway Communications Ltd). 2007-09-12 [201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5).
- ^ Sciretta, Peter. Juno Movie Sountrack. /Film. 2007-09-11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4).
- ^ 49.0 49.1 49.2 49.3 49.4 Jason Reitman; Ellen Page; Kimya Dawson. Juno Soundtrack Interview (Podcast). Rhino Entertainment.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5).
- ^ 50.0 50.1 Seattlest Interview: Mateo Messina, Film and Symphony Composer. Seattlest. 2007-11-02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2).
- ^ Celis, Barbara. Interview: Jason Reitman (Juno). ioncinema.com. 2007-12-05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 ^ Douglas, Edward. Juno Screenwriter Diablo Cody. ComingSoon.net. 2007-12-13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
- ^ O'Neil, Tom. Costume guild nominees: 'Atonement,' 'La Vie en Rose'. The Los Angeles Times. 2008-01-16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4).
- ^ Bennett, J. Close-Up. Alternative Press Magazine (Alternative Press Magazine, Inc.). 2008年1月, 234: 74–75.
- ^ Wharton, Kate. Ellen Page interview. Marie Claire. 2008-02-05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30).
- ^ 56.0 56.1 56.2 56.3 Morrow, Martin. Credit where it's due. CBC News. 2008-02-18 [201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6).
- ^ 57.0 57.1 Pearson, Ryan. Where'd the credits go?. Associated Press. 2007-09-13 [2007-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 ^ 58.0 58.1 58.2 Vlaanderen, Remco. Forget the Film, Watch the Titles. SubmarineChannel. 2007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31).
- ^ Jones, Michael. Telluride abuzz with "Juno". Variety. 2007-09-01 [201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 ^ Willman, Chris. Telluride Day 4: ‘Juno,’ ‘Margot at the Wedding’.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09-03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9).
- ^ Ebert, Roger. Toronto #5: Great performances, strong stories. Chicago Sun-Times. 2007-09-09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8).
- ^ 62.0 62.1 Morfoot, Addie. "Juno" wins in Rome. Variety. 2007-10-28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 ^ 16th Annual AT&T St. Loui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estival Highlights. Cinema St Louis. 2007-11-22 [2013-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3).
- ^ Stockholm Festival Winners 2007.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2-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6).
- ^ Juno To Receive Chairman’s Vanguard Award at 19th Annual Palm Spring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wards Gala. Palm Spring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7-11-08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5).
- ^ Sciretta, Peter. Juno’s "Due Date" Sooner Than Expected. /Film. 2007-10-25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 ^ 67.0 67.1 67.2 McClintock, Pamela. 'Juno' jolts specialty box office. variety. 2007-12-09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 ^ Breznican, Anthony. Box office: Modest films, niche marketing change landscape. USA Today. 2008-02-22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 ^ Barefoot, Darren; Szabo, Julie. Great Movie Marketing and a Hamburger Phone From Juno. SocialMediaReady.com. 2008-01-27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4).
- ^ Moses, Asher. Juno's hamburger phone sparks online sales. The Age. 2008-02-07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 ^ 71.0 71.1 Harris, Misty. Hamburger the new accessory. The Province. 2008-01-29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 ^ 10 Cool Gifts for Film Buff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 ^ Honest To Blog: Juno is the Most Successful Indie Film in Six Years; DVD Details. SlashFilms.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0).
- ^ Juno (2007). rotten tomatoes.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1—Juno. rotten tomatoes.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4).
- ^ Juno (2007): Reviews. Metacritic.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
- ^ Ebert, Roger. Juno. Chicago Sun-Times. 2007-12-14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 ^ The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empireonline.com.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 ^ 100 Greatest Movie Characters. empireonline.com.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6).
- ^ The 50 Best Movies of the Decade (2000-2009). Paste Magazine. 2009-11-03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30).
- ^ Adam B. Vary. The 100 Greatest Characters of the Last 20 Years: Here's our full list!.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Corp. 2010-06-01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3).
- ^ Edelstein, David. Melodrama in Distress. New York. 2007-11-30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8).
- ^ Jim DeRogatis. Why "Juno" is anti-rock. Chicago Sun-Times. 2008-01-08 [2013-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9).
- ^ Pompeo, Joe. Juno Crosses the $100 Million Mark, Becomes 'Too Cool'. The New York Observer. 2008-01-31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3).
- ^ Stevens, Dana. Hating Juno. Slate. 2008-02-08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8).
- ^ Kingsbury, Kathleen. Pregnancy Boom at Gloucester High. Time. 2008-06-18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4).
- ^ The Juno Effect. Northland's NewsCenter. Granite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0-08-06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
- ^ Kranish, Michael. Palin's daughter, 17, is pregnant. The Boston Global. 2008-09-02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Unplanned. Houston Chronicle. 2008-09-02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 ^ 90.0 90.1 Wieseltier, Leon. Washington Diarist. New Republic. 2008-09-02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91.0 91.1 Friedman, Roger. The 'Juno' effect strikes again. Foxnews. 2008-09-02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Jason Bateman Defends ‘Juno’ In Wake Of Massachusetts Teen Pregnancies. Access Hollywood. 2008-09-13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 ^ Benfer, Amy. Death to 'the "Juno" effect'. Salon. 2010-04-09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0).
- ^ Roger Ebert. The year's ten best films and other shenanigans. Chicago Sun-Times. 2007-12-20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 Signs of Life 2007: Best Films. Paste. 2007-11-28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 ^ Ten Best List for the Year 2007.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201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8).
- ^ Germain, David; Lemire, Christy. 'No Country for Old Men' earns nod from AP critics. Columbia Daily Tribune. 2007-12-27 [2013-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3).
- ^ The 50 Best Movies of 2007 (and the 10 Worst). Moviefone. 2007-12-20 [201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 ^ Berardinelli, James. List: 2007 Films, Descending Order by Rating. ReelViews.net.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9).
- ^ 100.00 100.01 100.02 100.03 100.04 100.05 100.06 100.07 100.08 100.09 Metacritic: 2007 Film Critic Top Ten Lists. Metacritic. [2013-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2).
- ^ Roeper and Scott Top Ten Lists (2006-2007). intermind.com. 2010-02-03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6).
- ^ Travers, Peter. Peter Travers' Best and Worst Movies of 2007. Rolling Stone. 2007-12-27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3).
- ^ 103.0 103.1 103.2 The 80th Academy Awards (2008) Nominees and Winners. 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 ^ Andre Soares. Genie Awards 2008 Winners. 2008-03-04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 ^ 105.0 105.1 105.2 Andrews, Marke. No Genie nominations for Vancouver's Juno. The Vancouver Sun. 2008-02-29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4).
- ^ 106.0 106.1 Canadian Comedy Awards Festival Award Winners.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3).
- ^ 107.0 107.1 Dawtrey, Adam. 'Atonement' tops BAFTA Awards; Cotillard, Day-Lewis take best acting honors. Variety. 2008-02-10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9).
- ^ Cheng, Jim. Critics' Choice Awards: Dark, violent 'No Country' and 'Blood' on top. USA Today. 2008-01-07 [2013-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 ^ Mike Bruno. Indie Spirit Awards Give 'Juno' Top Prize. EW.com. 2008-02-25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1).
- ^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2008 Golden Globe Awards for the year ended December 31, 2007. goldenglobes.org. 2007-12-13 [200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5).
- ^ 111.0 111.1 Stephen Thomas Erlewine. Juno - Original Soundtrack. AllMusic. 2008 [201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Hasty, Katie. 'Juno' Unseats Keys From Atop Album Chart. Billboard. 2008-01-30 [2012-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4).
- ^ Hansen, Christina. Rhino to release Juno B-Sides exclusively on iTunes. Paste. 2008-04-01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 ^ Mannering, Christy. Juno Proved Grand Movies Require Grander Soundtracks. TheSpaceLab.tv. 2008-11-23 [2013-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4).
外部連結
編輯-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Juno少女孕記》的資料(英文)
- AllMovie上《Juno少女孕記》的資料(英文)
- 爛番茄上《Juno少女孕記》的資料(英文)
- Box Office Mojo上《Juno少女孕記》的資料(英文)
- 豆瓣電影上《Juno少女孕記》的資料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