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引用

編輯

袁延勝《東漢戶口總數之謎試析》節選:

(三)《帝王世紀》所載永嘉二年戶口真偽問題

劉昭所載永嘉二年的戶口,爭議最大。為了探討這千年的謎題,我們再抄錄一下引起歧義的史文。

《續漢書·郡國志五》載: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

劉昭注曰:應劭《漢官儀》曰:「永和中(136-141年),戶至千七十八萬,口五千三百八十六萬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紀》,永嘉二年戶則多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三十六。應載極盛之時,而所殊甚眾,舍永嘉多,取永和少,良不可解。皇甫謐校核精審,復非謬記,未詳孰是。豈此是順朝時書,後史即為本乎?

這段史料引起歧義的地方大致有三方面:1.永嘉為漢沖帝年號,但沖帝在位僅一年,並無永嘉二年。因此學者認為「永嘉二年」為「永嘉元年」(145年)之誤[1](P410)。2.各家根據劉昭注,認為《帝王世紀》所說永嘉二年的戶口,應為應劭《漢官儀》永和中的戶口數加上多出來的戶口數,即戶11758771,口61086224[1](P410)[8](P3)。但伏無忌所載永嘉元年的戶口為戶9937680,口49524183。兩項數字相差戶約182萬,口約1156萬,因此高敏認為《帝王世紀》永嘉二年的戶口「甚為可疑」[1](P410),王育民則據此認為《帝王世紀》所載不可信[8](P3)。如果《帝王世紀》所載不可信,則學者們改「永嘉二年」為「永嘉元年」的努力,也就失去了意義。3.由於把「永嘉二年」改為「永嘉元年」,仍不能解決矛盾,學者們又進行了思考。如黎子耀在《補後漢書·食貨志》中,認為「永嘉二年」應為「永壽二年」之誤。梁方仲先生也傾向於認為「永嘉二年」應為「永壽二年」之誤[2](P20-21)。但高敏先生認為,即使如此,也和《帝王世紀》及《晉書·地理志》所載永壽二年和永壽三年的戶口數相差懸殊。據此,高敏先生認為,劉昭注引《帝王世紀》之沖帝「永嘉二年」,決不可能是桓帝永壽二年之訛[1](P410)。

不管「永嘉二年」改為「永嘉元年」或「永壽二年」,都有難於解釋的地方,真可謂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但筆者認真閱讀劉昭注文,揣測劉昭注文的用意,發現劉昭注文中的「永嘉二年」確為「永壽二年」之誤。首先,「嘉」、「壽」二字在漢隸上非常相似。這在漢碑上已經反映出來[9](P217、459)。其次,大家錯誤理解了劉昭注文的意思,把戶口數字加錯了。按:劉昭在《續漢書·郡國志五》所載永和五年戶口之後加注,主要是對《郡國志五》所載戶口數字偏低不滿,也不理解。在劉昭看來,《續漢書·郡國志五》「應載極盛之時」,而《郡國志五》所載永和五年的人口只有4900多萬,可應劭《漢官儀》所載永和年間的戶口就有5300多萬,這已經使劉昭非常不滿和不解了。但劉昭注文並不就此而止,因為劉昭發現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載永壽二年的戶口數字是東漢最高的戶口記載。因此劉昭在此用了一個「又」字:「又《帝王世紀》,永嘉(壽)二年戶則多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三十六。」劉昭在這裏所說《帝王世紀》多出的戶、口數,仍是針對《郡國志五》所載永和五年的戶口數字而言,這既可以從劉昭注文的行文邏輯看出,又可從後面的「舍永嘉(壽)多,取永和少,良不可解」一語得到驗證。

因此,《帝王世紀》所載永嘉(壽)二年的戶口應為:《續漢書·郡國志五》所載永和五年的「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加上多出來的戶「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三十六」,即:

  • 戶數:9698630+978771=10677401
  • 口數:49150220+7216636=56366856

這戶10677401,口56366856,就是《帝王世紀》所載永壽二年的戶口。這個數字和《晉書·地理志》所載桓帝永壽三年的戶口數字基本一致。(有關分析見下一部分)

最後提及的是,劉昭在這裏之所以不把《帝王世紀》所載永嘉(壽)二年的戶口數字列出,就在於他在《續漢書·郡國志一》已經注引了《帝王世紀》永壽二年的戶口數字,為了避免重複,他就沒有再注引;更重要的是,劉昭在這裏主要想闡明永壽二年的戶口比永和五年戶口多的程度,所以他就認真計算並列出了二者的差額,來說明他的疑問。

總之,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劉昭注文中的「永嘉」確為「永壽」之誤。前輩學者的錯誤就在於沒有正確理解和分析劉昭的注,加錯了數字,誤改了文字,以致錯上加錯,眾論紛紛,最後導致大家對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載的戶口數字持否定態度。現在看來,排除史書傳抄中的錯誤,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載永壽二年的戶口數字,還是應當予以肯定的。

(四)桓帝永壽年間人口數量問題

桓帝永壽年間的戶口數字,《續漢書·郡國志一》劉昭注、《晉書·地理志》各有記載,加上第3部分我們計算出的另一個永壽二年的戶口數字,共有3組:

年代/戶/口/材料來源

  • 永壽二年:16070906、50066856:〈郡國志一〉劉昭注引《帝王世記》
  • 永壽二年:10677401、56366856:據〈郡國志五〉劉昭注,計算出的《帝王世記》的戶口
  • 永壽三年:10677960、56486856:《晉書·地理志》

從3組數字來看,《郡國志一》劉昭注引的《帝王世紀》數字肯定有誤,梁方仲、高敏諸先生早已指出[1](P408、411)[2](P20-21)。概言之,就是《帝王世紀》將「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誤為「戶千六百七萬九百六」,把「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誤寫為「口五千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最明顯之處的就是把戶數「千六十七萬」誤寫為「千六百七萬」,把口數「五千六百四十八萬」,誤寫為「五千六萬」,最後搞得戶口比只有3.1,使人不得不否定《帝王世紀》的記載。但從這3組戶口數字的整體來看,特別時從後2組的戶口數非常相近和3組口數的尾數相同來看(都有"6856"),它們顯然出自一個系統。高敏先生指出,「《晉書·地理志》所云,顯然本於皇甫謐《帝王世紀》」[1](P408、411);梁方仲指出,《續漢書·郡國志一》所引《帝王世紀》永壽二年的戶數,偏高太大,當有傳寫的錯誤[2](P20-21)。

正是由於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記永壽二年的戶口傳寫有誤,所以從杜佑、馬端臨到現代梁方仲、高敏等先生都採用《晉書·地理志》的記載,無疑是正確的。但從《續漢書·郡國志五》計算出來的《帝王世紀》的戶口數字與《晉書·地理志》所載戶口的一致性來看,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載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造成大家否定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載東漢戶口真實性的原因,在於史書傳抄過程中的誤寫或脫文,而不是皇甫謐本人錯抄東漢戶口所致。

既然分析了《帝王世紀》所載永壽二年戶口的可信性,又認為《晉書·地理志》所載也是正確的,那麼這組戶口到底是永壽二年還是永壽三年呢?按:「二」、「三」兩字,極易因筆誤造成混淆,孰對孰錯,確實不易分辨。但我們翻閱《後漢書·桓帝紀》發現,永壽二年「三月,蜀郡屬國夷叛。秋七月,鮮卑寇雲中。太山賊公孫舉等寇青、兗、徐三州,遣中郎將的段熲討,破斬之。」《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五》亦載,永壽二年「公孫舉、東郭竇等聚眾至三萬人,寇青、兗、徐三州,破壞郡縣。連年討之,不能克」。看來,桓帝永壽二年確實不太平。

讓我們再看一下永壽三年的情況。《後漢書·桓帝紀》載:「夏四月,九真蠻夷叛,太守兒式討之,戰沒;遣九真都尉魏朗擊破之。復屯據日南」,「長沙蠻叛,寇益陽」。看來,桓帝永壽三年也不太平。

但仔細分析起來,桓帝永壽二年公孫舉等人的起義,發生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關東地區,破壞力大;而桓帝永壽三年的起義,則發生在離統治中心較遠的九真、日南、長沙等地,對社會的破壞力相對較小。對比這兩年的情況,使我們傾向於認為,東漢極盛時的人口很可能是在桓帝永壽三年,而不是桓帝永壽二年。因此,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採信《晉書·地理志》中桓帝永壽三年(157年)的戶口記載。

返回 "度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