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4年11月14日

颶風埃洛伊塞是1975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最具破壞性的熱帶氣旋,也是本季第5場熱帶風暴、第4場颶風和第2場大型颶風,於9月13日由維爾京群島以東的一片熱帶低氣壓發展而成。低氣壓向西行進,並在經過波多黎各以北海域期間增強成熱帶風暴。此後不久,埃洛伊塞達到颶風標準,但強度很快就在登陸伊斯帕尼奧拉島後回落到熱帶風暴水平。接下來,強度較弱並且結構混亂的氣旋進入加勒比海北部開放水域,然後在襲擊尤卡坦半島北部期間轉向北上並開始強化。系統在墨西哥灣迅速發展,於9月23日成為三級颶風,然後沿佛羅里達州西北狹長地帶以西的巴拿馬城登陸,再朝內陸進發穿越阿拉巴馬州,於9月24日消散。風暴途經波多黎各和伊斯帕尼奧拉島期間產生傾盆大雨,引發特大洪災,導致超過40人死亡並對地方構成嚴重破壞。許多社區被淹,成千上萬的居民因此無家可歸。埃洛伊塞登陸佛羅里達州期間產生了時速高達249公里的陣風,當地數以百計的建築物被毀。風暴產生的狂風巨浪和風暴潮致使許多海灘、碼頭以及其它沿海建築受到嚴重破壞。遠至阿拉巴馬州和喬治亞州的內陸地區都受到了氣旋的風害影響。美國東岸沿線暴雨成災,洪災規模前所未有,並且影響的持續時間也很長,這其中又以中大西洋各州情況嚴重。除佛羅里達州外,美國其他地區共有17人死於淡水洪災,基礎設施地質所受影響可與多年前的颶風艾格尼絲相提並論。全美一共遭受了價值約5.6億美元的破壞。整場風暴一共奪走了80人的生命。由於風暴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其名稱因此從大西洋風暴命名名單上退役,以後永遠都不會再在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時使用。>>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