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戏,又称弄参军,宋代用以指狭义的杂剧,为中国戏曲的一种形式。此戏起源于东汉和帝时期,盛行于唐宋。表演内容唐代初期大多以两人对答,互相以言语嘲弄为戏,形式较为简单,多在宫廷之处作表演,后流传至民间;宋代之后便加入扑打、仗击等娱乐效果,使得戏曲更有可观性。一般而言,参军戏至少要有两名角色,一为为“参军”,另一为“苍鹘”,苍鹘再以戏弄参军为乐,有纯粹娱乐作用,亦有讽喻匡正的意味在内。

李商隐〈娇儿诗〉提及“忽复学参军,暗声唤苍鹘”便是说明唐代存在参军戏的一例。


起源 编辑

参军戏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之角抵戏[1],戏剧“东海黄公”当中,西京杂记详细记载此戏的表演形式,一人必须扮虎,另一人则需扮老人,进行搏斗,但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发展,不仅是以实力做为运动角力,,不得颠倒角色之职能。“东海黄公”最早为陕西官中仪待的小戏,后吸收至宫廷角抵戏作为表演项目。

当今较为通行的说法,则是以“表演形式”与“名称订定”两说来分论:

  • 就表演形式而论,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认为起源自东汉和帝时期:

开元中,黄嚼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肆之,经年乃放。

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缉数百疋,下狱,以八议庸之。后每大会,使徘优,著介间,黄祸单衣。优问: “汝为何官,在我辈中? ”曰: “我本为馆陶令斗数单衣,曰:“正坐取 是, 故入汝辈中。”以为笑。

表演形式与内容演变[2] 编辑

唐代 编辑

唐代时期,“参军”的脚色经常有假官演出的现象产生,亦即不再由真正的官职上的参军所扮演,这是唐代的参军多由士族所担任,为避免触怒官员和畏惧士族之势力,将参军和苍鹘的脚色职能颠倒过来,反戏弄苍鹘,但大抵不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戏弄形式;故事的内容也脱离了上述起源的石耽、周延的故事脚本,而发展出多元的样貌,参军的脚色也不一定是以官员为限,如〈三教论衡〉这出讽刺三教元老的参军戏当中,李可及即扮演儒士的脚色。


宋代 编辑

宋代崇尚士大夫精神的气节,此一时期的参军戏大多都有寓讽练於戏的“优孟衣冠”的传统,演出的形式则渐趋复杂,演出前会有一段与正是演出内容无关的暖身小戏,并将正式的演出内容分为两段,这与当时宋代流行的斗戏,用来评比两戏高下的影响有关,从而演变出的演出形式。

另宋代时,参军的脚色配合戏剧内容的复杂,职能渐趋多样化,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当中便有记载参军于杂剧所负责的动作,大多和导引杂剧人的出场暨念进出场口白,俨然成为表演中的掌局人,与唐代有显著的差异。

与相声的关联 编辑

早期学术界认为参军戏应是相声的前身(如罗常培、赵景深、陈末香等),亦有持相反意见者(如任半塘),众说纷纭。然王友梅指出,相声的表演元素虽与参军戏有诸多雷同之处,包括“一逗一捧”、“诙谐讽刺,插科打诨”、“无须特定的专业舞台”﹐再到“参军、苍鹘”演变成南戏北剧中的“副净、副末”的诙谐角色,和相声承袭的京剧小丑表演有所关联,因此将参军戏认定为相声形成的远因[3],近来多认定相声应发源自隔壁戏。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曾永义. 〈參軍戲及其演化探討〉. 台大中文学报. 1988. 
  2. ^ 吴黎朔. 〈也談唐、宋雜劇〉.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2015. 
  3. ^ 王友梅. 〈相聲的前世今生—以「相聲與戲劇」的關聯為主〉. 戏曲学报. 2009.